王 威 摄
本报记者 杜 笠
在河南煤化焦煤集团赵固二矿有这样一个人,朴实而真诚,无数个日夜的坚守,只为延续母亲的生命;平凡而高大,挥洒着汗水,只因有一颗知恩图报的心。他就是赵固二矿综掘二队工人常国平。
久病床前大孝子
常国平的家本就不富裕,在矿上工作的父亲常小五用微薄的收入养活着一家五口人。为了帮家里减轻点负担,照顾聋哑的哥哥,1991年中学毕业的常国平来到了父亲工作过的方庄矿当了一名机电维修工。他告诉记者,当拿到第一个月赚来的86元钱时,他什么都舍不得买,全部交给了母亲。那天,常国平带着哥哥陪母亲下地干活,母亲见他们累了,买了两根5分钱的冰糕给他们吃,他让母亲也吃一根,可母亲说她喝凉水就行了。常国平说,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然而,祸从天降。2006年的冬天,母亲突然感到头晕无力,呼吸困难,常国平带着母亲去了医院。经过数月的治疗,花了8万多元,母亲的病才得到控制。2008年的一天,常国平和妻子在外出途中发生了车祸,至今他肩上还带着钢板。年迈的父母,聋哑的哥哥,还有一对正在上学的儿女,常国平和爱人不能休息养伤,不敢看病花钱,默默地支撑着这个家。
2010年对于常国平来说,是最为艰难的一年。8月的一天,常国平的母亲被确诊患上了尿毒症,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为了救母亲,常国平和父亲跑遍了郑州、焦作的各大医院,听说淇县有家医院能治肾病,他二话没说,租车送母亲去治疗,母亲的病稳定了,每星期3次的透析费用却又成了难题,本来已经欠下20多万元的外债,一次400元的透析费又着实难住了这个七尺男儿。为了筹到更多的钱给母亲治疗,常国平多次找到区队,要求调到生产一线工作。几年来,他几乎没有休过假。他说,多工作一天,就多一点钱给母亲治病。常国平的家离矿上有50分钟车程,只要下班,他就会赶回家去看母亲,哪怕只能休息一小会儿。
生活的重担压在常国平一人的肩膀上,他母亲不想再拖累他,多次要求放弃治疗。常国平哽咽着说:“人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回到家里,还能叫声‘妈’,不管有多难,哪怕是卖了房子,我也要给您看病。”
百里矿区好员工
也是在2010年,常国平调到赵固二矿综掘二队工作,同事们都知道常国平踏实肯干,尽职尽责,每个月出勤都在28天以上,丝毫没有因为家庭困难影响工作。在一次班前会上,常国平的手机突然响了,是母亲从医院打来的,但按照规定开会期间手机响是要罚款的。当区队长钱昌华问起他时,一向坚强的常国平忍不住哭了起来,并向区队长道出了家里的实情。
短短半天时间,全队就筹集善款1.202万元。常国平的事迹传遍了赵固二矿,爱心也传到了矿区的每个角落,大家为他捐款6.4万元。河南煤化集团副总经理盛天宝得知此消息后,捐出了2000元亲自送到常国平家中。赵固二矿党委书记、矿长魏世义和常国平结为“穷亲”,进行“一帮一”帮扶。
知恩图报,常国平牢记大家的关爱,工作更尽职尽责。他有着熟练的机电维修技术,在井下,他主动作好设备的保养和维护,从来不需要领导安排和督促。在岗期间,他总是不停地巡查,发现隐患,立即主动想办法处理和整改。他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开展修旧利废工作。工作中他发现井下拐弯处的水管是用软管连接的,不仅成本高而且影响质量标准化管理。于是,他自己设计加工,将其改为铁管焊接,为区队节约了大量材料费,并方便了管理。常国平还常常将井下的废旧物品回收上井,加工修理后重新利用,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区队节约材料费2万余元。矿区在11020工作面下顺槽开展了“创水平、树标杆”掘进劳动竞赛,由于巷道断面大,顶板破裂,淋水大,常国平第一个披上雨衣钻进窝头,打锚索13根。他所在的班组多次当班完成煤巷单头掘进进尺10m,成为日进尺最高的班组,为综掘二队勇创818.8m的河南煤化新纪录。2011年,常国平出勤340多次。
常国平带着一腔热血在百米下奋进着,他的踏实肯干让他先后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工会积极分子,他还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赵二”新闻人物。
(常国平的先进事迹由本报和焦作电视台《焦作新闻》、《零距离》栏目,焦作人民广播电台《焦作新闻》栏目,《焦作广播电视报》,焦作网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