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时节,天高气爽。十里荷塘,嘉应呈祥。观内探幽,偶遇道长。亭前廊下,话道伯阳。茅塞有启,觉悟似长。录之于此,供作共飨。
人物名片:
道号:崔宗庆
全真龙门第23代弟子。河南荥阳市人,自幼好道。
1988年,拜武当山会仙桥清微派宋天向真人为师,在浙江雁荡山羊角洞苦修八年。
1995年,拜河南中岳庙全真龙门第22代弟子刘理伟真人为师。
其后在白云观、八仙宫、武当山、长春观、崂山、碧霞祠、中岳庙等地云游修道。
2006年冠巾,引进师黄至杰真人,冠巾师王至堂真人,度师刘理伟真人。
任联合国水脉波(风水龙脉)工程协调治理委员会副会长、国际问道羲黄生命健康工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天师故里同道会副会长、中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世界舍利子研究收藏鉴定中心副主任。
记者:崔道人,你好!不知道按俗习如此称呼您,有无犯道家之戒?
崔道人:没有没有,道家没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这与道教提倡尊重人的个性、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理念是一致的。
记者:刚才听了您对自己经历的介绍,感到您在道教界及社会上见多识广,为什么会选择来到嘉应观弘道修行呢?
崔道人:我对嘉应观早有崇敬。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说,在老家荥阳黄河对岸的武陟县有一个皇家敕建的著名道观——嘉应观。只是当时年纪幼小,尚未谙世,后来入道以后,多在外地云游,也没机会来到这里,实属遗憾。最近来到嘉应观,感到这里传统文化根底深厚、文物建筑保存完好、民众淳朴善良、社会和谐进步,甚感欣慰。
记者:您认为嘉应观在中国道教界处于什么地位,您又是如何评价她的价值呢?
崔道人:嘉应观不是一座普通的道观,她享有多个之最呀!我把这里的情况跟中国道教协会有关领导和大师讲了,他们也都很震惊。
嘉应观之所以不普通,有这样几个方面原因。
首先,他是中国道教史上仅有的由皇家敕建的四个道观之一。另外三个有北京白云观、西安八仙宫和天津的天后宫。
第二,嘉应观被雍正皇帝奉为“四渎称宗”,这也是在道教界唯一的荣誉。我们知道长江、黄河、淮河、济水,被称为“华夏四渎”,嘉应观就是“诸河龙王庙”。
第三,嘉应观的第一任道长是雍正帝的皇叔牛钮,这在道教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第四,嘉应观在建成后的近三百年里,不仅仅是一处香火久盛的道教场所,同时还是祭祀河神的庙宇、皇帝巡游的行宫、河道管理的衙署。这一点,也是所有道观不可比拟的。
上述表明,嘉应观在中国道教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她所处位置的生态和环境、观内供奉着禹王及诸神、宫殿式建筑及典型的满清风格,拥有很高的生态文化宗教价值。焦作市和武陟县把开发嘉应观景区,打造魅力文化之城,列入转型升级示范市建设规划,极具战略眼光和现实意义,为下一步把嘉应观的文化做好、设施做好、环境做好、旅游做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记者:道教作为中国本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崔道人:道教的起源来自上古时代的黄老之道,按黄帝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从而了悟大道乃至老子西出函谷关,授关尹尹喜道德五千言,此为黄老道诞生至成熟的阶段,也就是道教草创的阶段。同时,方士求仙之道兴起,庄子写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貌若处子,肤若冰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这样的神人、真人,就是得道者的状态。 自此,方仙道与黄老道在理论上合一,最后在东汉时期的正一天师、道祖天师张道陵手中合一,并且建立了完备的教团制度,以宗教的面目出现了。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卷帙浩繁的经籍书文。道教经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珍贵资料,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道教思想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也日益紧密。“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方方面面。重视研究“道”文化,不只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更有益于指导小至个人修养、大至国家治理、世界和谐宏伟目标的实现。特别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提出的“三化协调”发展目标,走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转型升级示范市,大力弘扬“厚德、包容、笃行、进取”的武陟精神,这些与继承和发扬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道教的道法自然、贵生乐生、齐同慈爱、抱朴守真思想是一致的。
所以,大力弘扬道教文化,用积极的态度传承和实践道教思想,有利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理解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真谛,理解“三化协调”的现实要求。所以,突出道教对当今世界和现实人生的高度关注,通过道教的精髓和智慧化解人类生存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和谐人生及和谐世界的建设是我们道教界根本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