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大声朗读时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就会记得更牢固,并且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领悟课文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一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听到过一些词句,但是,看着书面语言,要准确、连贯地读出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他们仅仅是听听而已,并不会运用,也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因此,教师在进行低年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朗读训练,注重对词、句、段、篇以及标点符号的指导。
其一是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性地范读课文,把无声的抽象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其二是在朗读时进行配乐,这样,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中,唤起学生的感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三是让学生多参与朗读。范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用铅笔画出喜欢的词语,再把课文读熟,接着用卡片出示重点词语、难读词语,指名朗读,对于难理解的词可作重点讲解。其四是针对一些课文中的难点,要找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方法,如一些比较长的句子,我引导学生把长句子找出来,先试着朗读。然后,尝试不同的朗读方式,如用不同的语气,配合不同的肢体语言,让学生在一次次朗读练习中,体会到长句子并不难读。其五是对于文中段落的朗读,我主要是让学生注意在读中体会其中的意思。比如标点符号的朗读,要使学生知道,“问号”要读出升调,“感叹号”要读出加重的语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