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科技·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71年前,电台选出来的“好声音”
趣 味
科学家研制出
会伪装的软体机器人
央视展播
2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首届北京大学生
机器人大赛开幕
书画名家
青睐网上交易平台
干细胞疗法
为耳聋患者带来希望
集中精力
会感觉“时间变慢”
第二十届
曹禺戏剧文学奖揭晓
菲律宾
发现十种新猫头鹰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9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71年前,电台选出来的“好声音”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金嗓子”周璇。 (本报资料照片)
 
   

  1931年的一天,一个瘦小的姑娘走进上海明月社的考场,唱了一支民间小调:“我有一段情呀,唱拨拉给诸公听呀……”一曲唱完,女孩紧张地看着考官黎锦晖。黎锦晖和蔼地说:“你有不错的唱歌天赋,只是现在的嗓音太过纤细,只要你刻苦练习,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这个当年只有12岁的女孩就是日后享誉歌坛的周璇。

  也许你会惊叹,这场景跟当下火暴荧屏的“中国好声音”简直如出一辙。没错,民国时期,学员若想因“好声音”扬名,也需经“导师”考核。那么,当时的“好声音”是怎样选的?除了选秀,“学员”们还有哪些出道方式?

  3000人报名,只选1个

  民国时期的“好声音”选拔流程跟现在大体相似,最大的不同在于,当时的媒介不是电视台,而是广播电台。

  民国时期,收听广播电台是主要的娱乐生活方式之一。为了迎合听众的口味,当时的广播电台喜欢播送一些轻松愉快的流行音乐。一天十几档栏目,总有几个固定时段是属于音乐的。这些音乐是怎么来的呢?有时候是播放现成的唱片,有时候是请大明星来上节目,还有的时候就是招聘一些没有名气但怀揣着明星梦的人在电台驻唱,边唱边播。

  1941年,上海有一家广播电台就想招聘这样的驻唱歌手,它公布了招聘信息。

  3000人报名参加了这次海选,初试只录取了300人;然后是残酷的300进10,复试中只留下了10个人;最后是决胜的10进1,只有1个女孩留了下来。这个幸运的女孩,名叫吴剑秋,被录取后改名吴莺音,在这家电台踏上了她的音乐之路。

  “吴莺音在电台驻唱了4年,一直瞒着父母。她家里属于中产阶级,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医生,女儿‘卖唱’在他们看来是不成体统的。后来吴莺音的母亲先察觉到了,但禁不住女儿的哀求,只好帮着隐瞒。谁知道,她父亲也是个音乐爱好者,无意间买了吴莺音的唱片,事情暴露。母亲知道女儿一心喜欢音乐,帮着劝解父亲,这场风波才平息。”电影史学家、中国流行歌曲史研究者赵士荟说。

  吴莺音喜欢唱歌,天赋又好,很快就红了起来。她录制的第一张唱片叫做《我想忘了你》,是流行曲大师黎锦光的作品。这张唱片的销量甚至超过了当时歌坛最红的周璇和姚莉。1946年,她与百代唱片公司签约,成为该公司的台柱子歌星,被称为“鼻音皇后”。

  “金嗓子”周璇

  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广播电台是非常多的,光上海就有几十家,不仅没名气的人要通过它累积人气,有名气的人也要通过它增加自己的曝光率。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金嗓子”周璇。

  1932年,周璇进入了明月歌舞团,并以一首《民族之光》初露头角。1934年,她参加了《大晚报》举办的“广播歌星竞选”。

  “竞选过程有点类似现在的大众评委投票。”赵士荟说,“先在报纸上和电台节目里发布消息,竞选过程从5月份开始,大概一个多月后截止。其间,歌手们在电台直播间里一字排开,听众通过电话现场点歌,然后把投票寄给报馆,报馆会每天刊登当天的投票数。竞选结束后,累积票数,得票最多的就是擂主。”

  当年,那场比赛前三名的最终得票数分别是:第一名,白虹9103票;第二名,周璇8876票;第三名,汪曼杰8854票。周璇虽然只是第二名,但歌声却被媒体喻为“如金笛鸣”,也因此获得了“金嗓子”的称号。

  而获得第一名的白虹,也因此奠定了歌坛擂主的地位,获得了“播音歌后”的头衔。

  1940年,“影坛巨子”周剑云组建影片公司,将白虹引入麾下,由她接连主演了4部影片,而且“每片必歌”,先后演唱了《无花果》的插曲《埋玉》、《孤岛春秋》插曲《春之舞曲》、《地老天荒》插曲《镜花水月》等,充分发挥了她的歌唱优势,她的歌声伴随着她出演的电影放映,到处流传。她一生之中,共灌制了100多张唱片,歌声传遍了海内外。

  那时候也有“星探”

  民国时期,“星探”这个词还没有出现,但这并不妨碍那些有慧眼的伯乐,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发掘到一颗闪耀的明星。

  姚莉,是《玫瑰玫瑰我爱你》的原唱者。她自幼丧父,和哥哥、姐姐相依为命。哥哥姚敏在一家电影院当领票员,被电影里的插曲吸引,爱上了音乐。于是哥哥做伴奏,妹妹当歌手,两个人一起开始去电台唱歌。

  有一次,姚莉去参加电台举办的慈善捐款点唱节目,周璇和演员严华也去了。听姚莉唱完一首后,严华称赞说:“这个小妹妹,唱得很不错啊!”然后就介绍她去了百代唱片公司,并为她编写了成名曲《卖相思》。

  那一年,姚莉16岁,因为《卖相思》红了,被上海滩著名的仙乐斯舞厅邀请去唱歌,薪水很高。她的哥哥姚敏也成为著名的作曲大师。

  演而优则唱

  民国时也有一些歌手的成名路是演而优则唱,这跟今天娱乐圈的出名途径也是相似的。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陈建华早年编著的《民国音乐史年谱》中记载了“演而优则唱”的起源。1930年,联华影业公司拍摄了影片《野草闲花》,影片主题曲《寻兄词》由剧中丽莲的扮演者阮玲玉和黄云的扮演者金焰演唱。当时处于无声电影时代,为了配置这首歌曲,采用了蜡盘(唱片)发音的方法。在影片放映时,根据情节需要播放唱片。正是这部电影开了电影明星自演自唱电影歌曲的先河。

  同样,一代巨星胡蝶也是“演而优则唱”。1935年10月,明星电影公司摄制的《夜来香》公映,片中主题曲《夜来香》便是由主人公卖花女的扮演者胡蝶演唱的。主题曲是影片主人公卖花女卖夜来香时所唱的歌,十分生活化,也充满了期待和忧伤,不过,很多人会把这首歌与上世纪30年代另一首流行于夜场的《夜来香》搞混,其实并不是同一首歌。作为演员、歌星“双栖明星”,胡蝶最辉煌的时期正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新 通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