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实习生 丰 磊
9月23日一大早,在市中医院国医堂门前就聚集了不少等待就诊的群众。
这一天,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专家关秋红、肾病科专家肖永华和脑病科专家谢颖桢到市中医院坐诊。
“北京的医生水平高,而且还都是专家,这回到了‘家门口’,我可不能错过机会!”72岁的李大爷一大早就从孟州市赶来了,怕来晚了看不上病。
李大爷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已有多年了,四处求医,但治疗效果仍不理想。
在国医堂二诊区,肖永华接诊了李大爷。在肖永华的简历上可以看出,她在风湿免疫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独特的中医疗法。
尽管就诊的患者很多,但肖永华望诊细腻、闻诊独到、问诊详细、切脉精准,很快就为李大爷开出了药方。
52岁的冯阿姨全身多处关节疼痛,手指关节在早晨起床时非常僵硬,这也是关节炎最明显的症状之一。冯阿姨去过多家医院诊治,医生都怀疑她患上了关节炎,但是都不能确诊。
肖永华详细询问了冯阿姨的病情后,又查看了冯阿姨以前在其他医院的化验结果,很快就找到了冯阿姨的病因所在,并确诊她患上了骨关节退行性病变。随后,肖永华结合冯阿姨的病情开出了药方。
除了类风湿等病症外,不少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患者也在排队等待就诊。
在国医堂三诊区,坐诊的是脑病科专家谢颖桢。她是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健忘、老年性痴呆以及脑血管病、抑郁症、头痛、头晕、失眠、中风病防治、共济失调等方面进行多年的研究,并有较深的造诣,曾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项。不用说,这里患者也是挤满了诊室。
“谢主任,俺和老伴都有眩晕的毛病,你看是啥原因!”78岁的何大妈与85岁的老伴关大爷一起来到诊室,向谢颖桢求诊。
在问诊中,谢颖桢了解到,何大妈曾有脑梗塞病史,关大爷有糖尿病史,而且关大爷夜里小便多,每次小便过后,都无法尽快入眠。随后,谢颖桢对两位老人进行了把脉诊断。尽管两位老人都患有眩晕的症状,但是谢颖桢最后开出的药方并不相同。
当日上午,在谢颖桢接诊的患者中,有头晕症状的还真不少。18岁的小张也是其中一位,她在我市某学校上高三,由于将要面临高考,学习任务十分繁重。最近一段时间,她感觉到站立时间久了,头就很晕。经谢颖桢诊断,其患有厥症。随后,谢颖桢为她开出一个“疏肝理气,健脾补肾”的药方。临走时,谢颖桢还告诉小张,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再把自己弄得太紧张。
在国医堂一诊区,呼吸科专家关秋红正在为一名阿姨诊治。她擅长肺癌、急慢性咳嗽、肺血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间质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就诊的这位阿姨因为后颈部位疼痛,再加上气喘等症状,怀疑自己是否患上了肺癌。在关秋红诊治下,排除了患上这种病症的可能性。“让专家看看,我就放心了。”这位阿姨说。
在接诊过程中,由于不少患者在讲述病情时用方言,专家与他们沟通起来有一定的障碍。幸好,有市中医院医生的陪诊,通过他们的翻译,专家们才弄明白这些方言是什么意思。尽管如此,关秋红却说,听到河南话,她还是感到很亲切。“我是河北人,不过我从小是听着豫剧《朝阳沟》长大的。”关秋红随后解释。
“北京来的中医专家号脉认真,问得仔细,又不收钱,市中医院组织开展的这项活动,真是为老百姓着想!”在现场,这样赞扬声一直不断。3名专家在采访中也表示,通过此次坐诊,进一步了解基层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以后只要群众有需要,她们都会尽可能地前来我市为患者把脉问诊。
据介绍,邀请北京知名中医专家来坐诊,是市中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建立协作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该院也会将此项活动长期持久地开展下去,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
“中医很神奇,中药很实惠,通过这项活动来推广中医,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少花钱治大病。”该院负责人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