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今日沁阳/副刊 上一版3
李商隐:用颠沛紧护诗抄
周庄
难忘一九四零年的中秋节
书画苑
怀 梆
书画苑
祝福祖国
望月思
祖国颂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9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难忘一九四零年的中秋节

作者:□苏明琴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在我一生中,过去的许多个中秋节,都已经湮灭在回忆里。唯有七十年前的那一次,虽历隔久远,却仍旧清晰在目,不能忘怀。

  1940年秋,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了。那一年,沦陷区内的苏州城,忽然出了个新规定,每家每户在购大米时,必须按比例搭配部分面粉。那时,我家人口多,被搭配到一袋约50市斤的面粉,这下可把我祖母难为透了。江南人家大都不大会做面食,家里也没有面案板,擀面杖之类,如想吃面了,只能到外面买机器面吃。当年为了这些面粉,我家还专门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讨论如何吃这袋面粉,最后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是做“面疙瘩”吃。

  何谓“面疙瘩”?即把面粉用水和成稀面糊,待锅内的水开了,用小勺一勺一勺地将稀面糊投入沸水中,等锅里的水再次沸腾了,那些已经煮熟的“面疙瘩”便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浮出水面,然后把那些油盐酱醋、青菜、豆腐干、金针木耳统统放入锅内。于是一锅“苏记什锦面疙瘩”便首创成功出锅!这种“面疙瘩”做法简易方便,闻着香味独特,吃着筋道可口,只是外观实在不敢恭维罢了。

  这一年中秋节,当我家大人、孩子正在品尝“面疙瘩”时,我那正在上高中的叔叔带了两位同学来我家过中秋节。这两位同学,当年也不过十七八的样子,长得高大健壮,但脸上还留着几分稚气。他俩一进门,很有礼貌用一口京片子(普通话)问我祖母好。后来听我叔叔说,他这两位同学都是东北人,九一八事变后,他们随着一批东北同胞流亡到江南来求学。祖母见来客人,便命人给客人盛饭。我姑母她们认为,仅用这些“面疙瘩”来招待客人,未免有点怠慢,便把我们家乡“草里浜”亲友刚送来的太湖大闸蟹蒸熟了,再配上苏式月饼和“面疙瘩”。这两位东北学生望着碗里的“面疙瘩”十分好奇,便悄悄地问我叔叔,这是什么?我叔叔有些不好意思地对他们讲了。好在那次这两位东北学生,把碗内的“面疙瘩”都有滋有味地吃完,祖母脸上才有了笑容。

  饭后,我叔叔把这两位同学请到楼上,开始他们楼上静悄悄的,不知不觉从楼上传来了一阵低沉有力的歌声。这些悲凉而富有感情的歌声,把我的两位姑母吸引到了楼上。我那年才十七岁,也跟着上了楼。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唱的是抗日时期的一首名曲《松花江上》,当他们唱到“九一八,九一八,在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时,已经泪流满面了。当时我的两位正值花季的姑母,可能想到了1937年日本入侵江南时,我家受到了战争带来的灾害,我的祖父也为此英年早逝时,都跟着掩面而泣,我则抽抽噎噎地走开了。

  隔了两天,我叔叔从学校带回来一个荷叶包,解开荷叶,里面是十来个用面粉做的东北烫面饺,散发着一股诱人的香味。我叔叔说,这些烫面饺是他那两位东北同学,借了学校的灶房,专门为我家蒸的。那天除了常年吃素的祖母外,家里每人都尝到了一只东北大葱鲜肉饺。那些烫面饺做得有模有样,口感鲜美,人人吃得满嘴流油,欲罢不能,是我家的“面疙瘩”无法相比的。我祖母叹惜地说:“这两个学生,小小年纪千里迢迢跑出来,多不容易,这都是东洋人(指日本侵略者)作的孽!害得这些孩子有家归不得,有娘亲不到,实在叫人心疼啊!”又对我叔叔说:“今年过年,请他们来我家吃年夜饭,可不许忘记啊!”

  然而,这年的春节,我叔叔这两位东北同学没有来。到了第二年的中秋,我们全家人准备了太湖银鱼,但他俩还是没有来。祖母问得紧了,我叔叔才对她说:这两位同学,自那天在我家吃过“面疙瘩”后不久,便辍了学离开苏州,奔赴抗日战场去了。如今,数十年已经匆匆而过,但每到中秋,我总会想起他们。如果当年我叔叔的这两位东北同学还健在,也都快九十高龄了,但在我的心中,他们永远是那么年轻、有为、可敬、可亲。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