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时间回到2011年7月15日9时25分,河南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敲响开市的宝钟。
此时,距离我市中站区另一家企业——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仅仅过去了422天,二者通过首发上市募集资金23.9亿元,占我市8家上市企业首发募集资金的65%。
目前中站区辖区内的鑫诚耐火已完成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尽职调查工作,正在梳理、规范财务状况;淼雨饮品已和证券公司沟通调整上市方案,计划于2014年一季度申报上市……
“如果加上搬迁进入的风神股份新厂区、招商引进的龙星化工,中站区资本之路的高地正在隆起。”中站区金融办主任梁驰说。
资本路上迸活力,走马中站看变化。9月14日,记者在中站区采访时发现,该区通过上市,企业不仅得到了充足的发展资金,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在走上资本通道的过程中,不断转变发展思路,改变内生动力,实现了蜕变和腾飞。
企业要发展,项目要启动,资金是第一要素。在多氟多六氟磷酸锂生产厂区,200吨六氟磷酸锂生产线正加足马力生产。据悉,多氟多年产1亿安时动力锂离子电池项目已部分投产,预计全部投产后,将成河南省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
“多氟多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进军新能源,除了企业多年来科技创新的厚积薄发外,还与上市后的资金规模扩张密不可分。”多氟多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陈相举坦言。
背靠资本市场,企业才敢在技术升级、引入先进设备上做文章。走进坐落在多氟多生产厂区西北侧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认可实验室,只见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激光粒度仪等高科技精密仪器井然有序。该公司董事长李世江告诉记者,这些名字听上去让人觉得头晕目眩的仪器,却实现了冰晶石、氟化铝、六氟磷酸锂等氟化盐产品的“一次检验、全球通行”。
毋庸置疑,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是现代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然而,不少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负责人对上市处于观望、徘徊状态,毕竟上市意味着要进行股份制改革,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对于很多传统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颠覆性的转变。
“企业上市,重要的是企业经营者要转变思想观念。”梁驰说,“中站区本土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迅速壮大,不仅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还为该区涌现的一大批优秀企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陈相举说,通过上市让企业形象得到提升,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为企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这是企业负责人最为看重的东西。
对此,当年曾参与多氟多改制的梁驰感触颇深:“表面上看,上市是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问题。实际上,企业通过上市,完成了向现代企业的转变。”他认为,无论从管理结构、领导机制、决策能力,还是资本运作、人才激励、产品开发,上市企业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更能取得重大的突破。
在佰利联的产品展厅,记者了解到英国技术专家戴维不远万里受聘于此,企业银行授信达到25亿元。站在佰利联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的综合办公楼上俯视北邻,是其子公司维纳陶瓷的新材料产业园;极目北望,是佰利联位于太行山前的老厂区。佰利联纪委书记、监事会主席冯军指着中间地带告诉记者,这是为佰利联预留的发展空间,未来将在整个经三路以东、经四路以西、新园路以北到太行山前这块区域,规划建设佰利联化工园区。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佰利联实现净利润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营业收入实现6.6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1.18%。这让犹豫中的众多企业负责人意识到了上市的必要性,走进资本市场的思路也由“要我上”转为“我要上”。
在梁驰的桌子上,摆着一本由中站区金融办编写的《中站区企业上市之南》,其中不仅有我市2010年出台的企业上市扶持政策,还有企业上市的重点问题解答。
为激发企业上市的内生动力,中站区一方面制定扶持企业上市的优惠政策,对成功上市的企业给予重奖,多氟多、佰利联分别获得100万元上市资金奖励;另一方面对积极推进上市工作、达到上市条件并已申报上市的企业给予扶持奖励,对上市企业和拟上市企业的项目安排、信贷资金、土地使用、税费等给予倾斜支持。
焦作东方海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中站区上市后备企业之一,董事长刘晓庆告诉记者,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石墨换热器设备生产企业,东方海纳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凭借企业生产的石墨换热器、合成炉以及其他石墨非标部件等产品,实现了逆市增长。
“对这些符合产业政策、产品竞争力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增长潜力的企业,中站区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并通过和私募投资机构沟通,为下一步开展战略合作、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企业上市打下基础。”梁驰说。截至目前,中站区已培育上市企业2家,通过首发上市募集资金23.9亿元,在天交所挂牌企业3家,引进上市企业2家,扶持拟上市企业2家、上市后备企业6家,形成了“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企业上市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