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黄金周,四川峨眉山景区门票调整为旺季185元,淡季110元,涨幅在18%至23%之间。而今年调价的瘦西湖景区,门票价格最高涨幅达到了100%。而大批景区涨价的背后,是盈利模式单一、地方税收需要所致。
(据《第一财经日报》)
门票涨价不仅“静悄悄”,而且大有“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态势。公众发现,每年一到旅游旺季,一些景区特别是著名景区就会酝酿涨价,动辄上百元甚至几百元的门票价格,已经让普通旅游消费者感到吃不消。
对于居高不下的门票笔者不禁有些疑问。首先,峨眉山现行150元门票价格真的很低吗?相比国内其他一些著名景点来说,150元的价格算是“高门槛”了,再加上景区观光车、缆车、住宿等费用,没有几百元钱是游不下来的。而名为“瘦西湖”的景点更是想一嘴吃个“大胖子”,涨幅直接达到了100%,真可谓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景区资源是国家的,涨价与否,涨幅多高?不能让景区搞“一言堂”。最起码,召开听证会是有必要的。其次,相关部门也应对此进行监督和监管。笔者认为,若是盲目涨价伤害游客之心,从而失去了 “活名片”的意义,那景区的发展之路未必能够走得更远。
此外,前不久广受关注的《旅游法(草案)》首次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该草案第四十三条专门对景区门票管理作出相关规定。景区经过主管部门批准方可有偿收取门票。利用公共资源开放的景区门票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其他景区门票实行市场定价,其价格应当向价格主管部门备案。景区门票价格变动应提前6个月公布。景区应当明示另行收费的游览项目。景区部分核心游览项目因故不能开放或者无法提供服务的,应提前告知并相应减少收费。
为何部分景区都选择在节假日来临之前突然涨价?其间会不会有何“隐私”或“理由”? 一方面是需要通过旅游来拉动经济,一方面却又是高门票让人望而却步,这样的尴尬与错愕,显然是很多地方政府在将旅游景区承包经营出去的时候并未考虑到的。涨价也许并不只是景区的本意,而作为背后最大“东家”的当地政府,不能“怀抱琵琶半遮面”,不能只向“钱”看,向“税收”要数字,更应该“好钢用在刀刃上”,发现问题并解决景区存在的困难,把一部分门票收入能够用在景区的开发和维护上。
笔者认为,景区的提升不能只依靠“提价”,若是盲目而行,必将违背大多数游客的意愿。而且,景区一味在门票价格上做文章显然有些不合时宜,而无论是企业还是相关管理部门,都需要考虑如何促进旅游产品开发,使得国民充分享受宝贵的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