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水涛
本报通讯员 谭换艺
“你看,这里还挂着两把雨伞,这都是张叔把别人扔掉的坏伞捡回来修好放在这里,下雨天谁要是忘拿伞了,就可以拿这里的伞用。”9月19日下午,一走进解放区新华街道鑫源社区供电局家属院,该社区居民郭竹梅就指着小区大门口旁边墙上挂着的两把伞说。她口中的“张叔”,就是小区居民人人熟知的“活雷锋”张敬民。
张敬民今年已经81岁,除了耳朵有点儿背,身体还很硬朗。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退休后,不打牌、不下棋,总想找点事儿干干。“别的大事我也干不了,修修板凳、雨伞之类的活我还是会干的。”张敬民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刚退休那会儿,张敬民住在焦北的一个社区,他专门搭了一个棚子,为附近居民免费修理东西。2000年,张敬民搬到了现在的供电局家属院。“我搬走的时候,那边的人说‘你搬走了,我们的东西可找不到人修了’。”张敬民回忆当时的情景。
每天早起的居民,都会看到张敬民在围着垃圾桶转悠。别人扔掉的东西,张敬民觉得有用就捡回来。他捡这些东西,不是为了卖钱,而是放起来。“说不定啥时候就用上了。”张敬民说。前几天,张敬民在垃圾桶里看到一个旧床单,就捡了回来,恰好有居民的拖把坏了拿去让他修,他就把旧床单剪成布条,重新捆了一个拖把。
为了方便给居民修理东西,该小区地下停车场的一个角落成了张敬民的“工作室”。在“工作室”的一角,放着一个小柜子,这也是张敬民捡来的。这个小柜子成了他的“工作台”,上面放着他自己花钱购买的刷子、油漆等工具,旁边还堆放着他收集的木棍、木板、铁丝等。两个崭新的小凳子在另一个角落放着,显得格外醒目。“这都是居民家的小凳子,张大爷修好后,还帮着刷上了红漆,正在这里晾干呢。”地下停车场看车的师傅说。
问起这些年帮大家修了多少东西,帮大家修东西自己花了多少钱,张大爷乐呵呵地摇摇头说没算过。然而,小区里的居民对张敬民做的好事,都一件件记在心里。“那个张老头儿,是个勤快人,闲不住,没事就问谁家有东西要修。”“跟这样的人住在一起,真是太好了。”提起张敬民,在门岗聊天的居民都说他的好。
“现在,我的腿没以前利索了,跑腿儿的活我干不了,小事我还是能干的,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继续干下去。”张敬民说。
顾培利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