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禾丰绿色稻米产销专业合作社到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由原来的32户发展到226户,注册资金从3万元增资到1000万元;流转土地面积从200亩发展到1700余亩,还跨地区组建合作联社,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6万余亩,年销售收入4600余万元,利润500余万元……六年间沧桑巨变,合作社打出了名气,也叫响了菡香大米的品牌。去年年底,理事长王福军作为全国种粮大户代表,很荣幸地受到温家宝总理亲切接见;今年参加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表彰大会,王福军受到回良玉副总理接见。
追寻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轨迹,我们切身感受到武陟农民做优农业谋跨越的豪情壮志。
依托优势初创业
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能有今天,理事长王福军功不可没。
王福军是乔庙乡马宣寨村村民,该村地势低凹,池塘相连,种植莲藕和水稻的传统历史悠久,所产大米晶莹透亮,藕香绵绵,为米中佳品。但由于分散种植,品种杂乱,多年来,所产优质大米只能廉价销售。
王福军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如何充分利用“地处水乡,水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做大做好大米文章,走上农业致富路,并带富一方百姓,他开始思考和探索。
王福军想方设法请来河南省农科院的多位专家来村里实地考察研究,这里独特的地理优势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纷纷表示愿意与其合作推广水稻新产品,初步打算建立1000余亩的试验田。王福军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与该村村民协商,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农民合作组织。2006年9月,禾丰绿色稻米产销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2007年合作社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了‘菡香’牌大米商标、获得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王福军踏上了做优农业的创业之路。
夯实基础创品牌
合作社成立之初,王福军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建立了组织机构,制定了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服务制度等一系列的合规经营制度,明确了合作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为菡香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为了让参加稻米合作社的村民尽快掌握水稻生产技术,王福军自己掏钱订阅了大量的农科类报刊杂志,并建起了新型农民培训中心,聘请我省著名水稻专家孙彦常作技术顾问,重点从强化农民的标准化意识入手,组织农业专家为入社成员上技术课,传授标准化种植经验。
为使产品真正做到无害化,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了村民的承包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统一购买化肥、农药,统一进行田间管理,统一销售,使每亩种植成本降低了10%。合作化、规模化让入社农户尝到了甜头。到2006年年底,入社农户的股金红利为20%,入社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
入社农户的土地收益让没有入户的农民羡慕不已,越来越多的农民要求加入该合作社。与此同时,王福军已不再满足于菡香大米的“无公害”称号,开始着手向绿色食品迈进。他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进行无公害育苗,用沼夜做基肥,并使用“301”菌肥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为及时掌握无公害数据,他投资几十万元购买来国内最先进的检测仪器,对水稻生产进行全程跟踪检测;聘请河南农大的教授为常年技术顾问,建造了专供生态肥料的猪粪沼气池,坚持无硝氮碳肥,不用化学农药,不用化学除草剂,严格按照合作社制定的技术规程开展标准化种植。在王福军的精心努力下,合作社不仅培养了一批精通无害水稻种植、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技术骨干,生产基地还采用了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收割、统一加工、统一包装销售的“六统一”经营模式。
2008年11月,经中国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菡香牌”大米、香米、精米、黑米、江米等被认定为绿色食品、2011年被认定为有机食品;2008年菡香大米被评为河南省名牌农产品、2009年获全国农产品加工博览会优质奖、2010年在第八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中荣获金奖,同年12月份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荣获“畅销奖”,农业部批准了“马宣寨”大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CCTV食品频道和河南菡香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合作社通过与北京、上海、郑州、新乡、焦作、山西等各大超市以及各大院校洽谈,实现了“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和“农餐对接”。
做大规模富乡亲
“一人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是根本。名牌产品,必须发挥其规模效应。”王福军如是说。
于是,王福军想方设法扩大土地流转面积,从刚开始的200亩,逐步扩大生产基地规模,调整种植布局,幅射和带动周边村庄。
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建造了专供生态肥料的猪粪沼气池,成立了农机专业队、植保专业队等精干的管理队伍;投资100余万元购置了水稻育秧播种机、水稻插秧机、激光平地仪、收割机、拖拉机等一系列大、中型农业机械和植保机械,实行标准化管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投资600余万元,兴建了精米加工厂,购进国际先进水平的大米加工生产线,加工出能够保全天然营养的成品大米,精碾细选,加工出菡香功能米、有机米、珍米、精米、糙米、粥米等15个品种,适应不同消费群体;投资20余万元购置了一整套先进检测设备,建立了完整的生产、检测、销售档案,使广大消费者真正吃到安全放心的绿色大米;建立了种植、生产档案和质量追溯制度,建成了基地生产监控连接网站模式,使广大消费者打开网站就能看到基地整个生产过程,形成从种植、加工到销售一条龙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从田头到“口头”一系列食品安全的保障措施。
今年,该合作社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在土地流转面积1700余亩基础上,跨地区组建合作联社,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6万余亩,使获嘉、原阳等周边几个县6000余户群众成为合作社的连锁社员,在合作社的统一产业化经营下,每户农资成本亩减少20余元,每亩增收100元以上。
谈到未来发展,王福军信心满怀:合作社将以工业理念管理农业,安装自动化设备,实施信息化管理,争创中国名牌,拉长产业链条,建立全国销售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带领更多的农民共同走向富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