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蕊 本报通讯员 冯小红 景国红
项目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实现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主要抓手,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各项任务都要落到项目上。今年年初以来,市政府项目办围绕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积极谋划项目,出台新的激励政策,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加快推进,提前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的目标,重点项目成为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综合分析,今年前8个月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彰显三个特点:
——项目数量多。2012年,省考核我市重点项目29个,总投资500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23%和74%;市新续建重点项目436个,总投资1648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了48.3%、21.7%。省市重点项目无论是项目数量、总投资均为近年来我市较多的一年。
——建设速度快。1~8月份,29个省考核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3.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4.7%,同比增长51.8个百分点,8月份投资进度居全省第四位;436个新续建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95.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8.5%,同比增长23.9个百分点。
——政策措施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补充意见》,对年度重点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市直部门服务目标、年度奖惩和督察通报等进行了量化,可操作性更强,抓手更实有力。
重点项目建设在质量和速度上的快速提升,源于市委、市政府对项目工作的超前谋划和全市上下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坚定信心。今年,我市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项目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确保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注重谋划备足后劲。谋划了我市2012至2015年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重大项目429个,总投资3868亿元,其中:计划新开工项目163个,总投资994.4亿元;续建项目126个,总投资1006.9亿元;前期谋划项目140个,总投资1867.1亿元,力争项目不断档,发展有后劲。
完善机制创优环境。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补充意见》、《关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在体制机制、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为项目建设营造了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强化审批提速增效。全面落实省市联审联批的政策规定,把投资3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所涉及的审批事项全部纳入联审联批管理。发改、国土、环保、规划等成员单位安排专人负责,坚持日碰头、周例会、月通报和“一约两限三清四通五办”工作机制,审批效率明显提升。
明确目标增强责任。坚持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管理,实行了省重点项目市级领导联系分包责任制、市重点项目县(市)区目标责任制和联审联批县(市)区、市直部门目标责任制管理。各县(市)区向市政府递交了市重点项目建设目标责任书,与政府各项指标同考核、同奖惩。
强化督导确保落实。先后组织开展了2次全市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观摩点评活动,先后对全市9个产业集聚区的50个重点项目进行了集中观摩,并进行排名和表彰奖励。市政府项目办每月对各县(市)区重点项目、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和联审联批进度在媒体上予以排名通报。
突出服务解难推进。把解难题作为服务项目建设的中心工作来抓,推行“一线工作法”,按照“工作在一线开展,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的要求,组织人员每月一次深入省市重点项目建设一线,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对重大项目实行派驻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对重大问题及时提交市政府研究解决。1~8月份,市政府项目办召开协调会40余次,解决问题70余件。
强力推进新开工项目。按照前期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产的基本思路,强力推进计划新开工项目建设。7月份以来,我市相继组织工业、农林水和城建三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开工项目172个,总投资470.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72.4亿元。大江重工(焦作)装备产业园、郑州日产东辰汽车产业园、市环城快速通道、引黄入焦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