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刚一踏上熟悉的土地,他们就急不可耐地入驻联系户、发放调查问卷、组织村民座谈。久别重逢的亲情欢聚让朱俊峰重新体会到了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群众急切期盼致富的心情。
在温县岳村乡,省纪委农村党风室主任张宏丽一行3人回访了贺村、岳村、韩郭作等9个村,与群众同吃同住了4天。每天,他们走村串户,访贫问苦,看望当年结下深情的姊妹,慰问年事已高的老人,特别是详细调研了岳村乡目前铁棍山药的种植面积、亩均产出、销售收入等情况。
温县赵堡镇赵堡村的胶印生产是该村的支柱产业,胶印产品生产户有61户,主要生产春联、对联,年产值近亿元。省纪委案件管理室主任李莉华一行3人在走访胶印生产户过程中,发现胶印生产基本上都是家庭作坊式的,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在贫困户李根发家中,他们看望了长年卧床的病人,并了解到虽然农民享受到了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但遇到病情稍重一点,一般家庭还是无法承担高昂的费用。综合各种情况,李莉华为赵堡村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形成合力,当好带领全村群众发展致富的“领头羊”;二是要加强产业扶持,使胶印生产尽快形成规模化;三是要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对农户宣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政策的力度,同时,加强对村级卫生医疗机构的指导与检查,为群众参加新农合解除后顾之忧,让村民都能看得起病。
亲情难以割舍,发展仍系心中。在这次“重回驻村、联系群众”活动中,各支部结合驻村实际情况,纷纷写出了内容详实、分析深刻的调研报告。讲成绩,但指出不足更多;有思路,但提出建议更广。
“没想到阔别10年,省纪委驻村工作队还惦记着村里的发展,惦记着我们的衣食住行,他们是一支永不撤离的工作队!”这是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心声。
农村发展的点点滴滴,都凝聚着工作队员的心血汗水。群众说:“驻村工作队打下的好基础,使我们过上了小康生活,我们是吃着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001年至2004年,省纪委分3批抽调49名机关人员,分派到孟州市12个行政村、温县6个乡镇和行政村驻村,不仅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还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孟州市槐树乡的刘庄村、石庄村、西孟庄村,西虢镇的韩庄村、西窑村等行政村过去都是典型的落后村。人畜吃水难、出入行路难、灌溉配套难、文化娱乐难,是典型的“四难”。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户仅有几亩薄田靠天吃饭。特别是刘庄村,处于丘陵地带,2000余亩耕地和3000余亩沟林地因缺水而干旱贫瘠,每年打下的粮食,除填饱肚子外,收入微乎其微。
2002年初,省纪委工作队队员翟迎波、马素玲等进驻刘庄村,看到这种情况时,心情十分沉重。他们安顿好住宿,就立即与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大街小巷、村户家庭展开调研,并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连夜召开座谈会,收集情况,听取建议。
摸清情况后,他们决定筹集资金先修好村里的道路,解决群众出行难。经过一番奔波忙碌,终于筹来扶贫资金,把村里的道路全部整修为水泥路,并修建了通往农田之间的泥结石路1.2万米,使车辆和农业机械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为了解决人畜吃水难,翟迎波和队员又马不停蹄地协调资金,很快修建了水渠和7个中型提灌站,把水引上了山顶,不仅使十年九旱的沟岭坡地变成了水浇地,增加了群众收入,还使土地开始迅速升值。
在河阳办事处长店村,省纪委第三批驻焦作及孟州市工作队总队长李建社带领队员,筹资80余万元铺设了950米长、12米宽的水泥路和绿化配套工程;投资4万元开通了村内光纤有线电视,安装了街道喇叭,形成了覆盖全村的广播网络;协调资金15万元,修建了文化活动中心。
记者在该村采访时,沿街的小喇叭播放着群众喜爱的豫剧,老人们围坐在喇叭下面,边听边学,其乐融融。在村西边,11栋漂亮的住宅楼拔地而起,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该村党支部书记张财旺介绍,驻村工作队给长店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目前,全村有企业20多家,从事养殖、运输等专业户40余户,吸纳村内务工人员1000余人,年创产值4.5亿元,人均年收入达10800元。
在西孟庄村、韩庄村、西窑村驻村的工作队,也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为村里修建了水渠、水泥路和文化大院,开辟了科普教育宣传文化长廊,使许多群众走下麻将桌,融入到了先进文化、科学教育的氛围中。据统计,在3年的驻村工作中,省纪委驻孟州市的工作队共争取项目91个,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
然而,要使群众彻底摆脱贫穷,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中解放出来,必须扭转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观念,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本着这个原则,省纪委各驻村工作队决定培养一批农村“领头雁”。
在刘庄村,翟迎波重点培养村里苹果销售大王刘学朝。他带着刘学朝先后参观考察了西安杨凌国际农业博览会、成都农业食品深加工企业等,并利用晚上时间,和刘学朝促膝谈心,指导他如何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发挥村里的资源优势,尽快调整产业结构。
2003年初,刘学朝当上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他不负众望,积极转变观念,在2005年建立了村里第一个面粉加工厂。同时,他将村里的耕地全部流转出去,大力发展林果业和观光农业。目前,他正准备利用村里的5000余亩水域面积和1000余亩宅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将刘庄村变为旅游观光的度假村。
现在,经济腾飞的刘庄村,群众收入比过去翻了几番。刘学朝这样形容村里的富裕程度:“80%农户住上了楼房,100%农户用上了沼气,小汽车有70多辆,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60多户。”
在温县岳村乡,驻村队员张宏丽每天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调研。针对岳村乡的状况,她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路带经济”发展思路。根据这个思路,岳村乡历届党委班子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在该乡的司马大街和新洛路两侧,餐饮、商贸、酒店、汽配、物流等第三产业已初具规模。
当记者来到孟州市西虢镇韩庄村采访时,该村原村干部乔允同兴奋地描述起村里的巨大变化:“韩庄村解放前是十年九旱不打粮,携儿带女逃他乡;解放后是生活水平有提高,岭上地荒山一片;工作队进驻后是荒山变良田,亩产一吨半。我们现在是吃着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
工作队员走了,但仍心系群众,情牵发展。十年持之以恒的关心支持,十年割舍不断的感情亲情,使工作队员和群众成为了亲密一家人。
2004年4月,驻村工作结束,工作队员全部返回工作岗位。听说工作队要离开,村民们早早就带着特产,拥到村头欢送。槐树乡西孟庄村的父老乡亲激动地把队员抬起来,抛到空中,接住又抛起来,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心情;河阳办事处长店村的父老乡亲一大早就来到村口,夹道欢送,有的老人紧紧拉住李建社的手,一边抹着泪,一边反复问着什么时候再回来……
工作队员走了,但他们的情、他们的心、他们的联系方式留了下来,永久地定格在了群众的心头。每当村里遇到困难、村民有什么知心话都要找到工作队员倾诉;和工作队员结成兄弟姊妹的群众,会经常去郑州看望他们;工作队员也经常到村里走一走、看一看,不断帮助村里解决问题,促进发展。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尹晋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把孟州市作为联系点,深入孟州市大定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河雍办事处东田丈村和西虢镇进行调研,看菜棚、进农家、察市场、听民情,在乡镇“公务灶”就餐,与干部群众亲切交谈,详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省纪委组织开展“进农户问党风”活动,农村党风室的同志们自带铺被来到孟州市河阳办事处长店村,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体察民情、纾解民难。
2008年,随着刘庄村经济的快速崛起,原先的水不够用了,路变窄了,急需改建,但资金又不足。面对困难,刘学朝想到了工作队,他找到翟迎波说明了情况。翟迎波了解情况后,协调有关部门,为刘庄村争取扶贫资金80多万元,为村里新修了一座大型提灌站,打了2眼机井,新修了3000多米长、6米宽的旅游道路,修建了8000多米长的水渠,敷设了7000多米长的管道。刘学朝擦着湿润的眼眶说:“工作队虽然走了,但我们和翟主任每年都要见四五次面,就像是一家人。”
张宏丽在温县岳村乡驻村时,结识了贺村当时的妇女主任韩秋云,从此,她们就成了亲姊妹,无话不说。10年来,她们经常电话联系,拉家常、话发展、问民生。韩秋云只要到郑州办事,都要带着家乡的特产看望张宏丽;而张宏丽也经常买些小孩穿的衣服看望韩秋云。特别是贺村80多岁的孤寡老人田清秀,张宏丽在驻村时,经常照顾老人,给老人做饭,送衣服,并经常拿出10元、20元钱送给老人,老人也把张宏丽当成了亲闺女。张宏丽每次来到贺村,都要到老人家里看一看,帮助解决一些困难。张宏丽也十分关注岳村乡的发展。一次,她听说岳村乡铁棍山药销路不畅,她回到郑州,立即找关系、寻市场,帮助推销,使铁棍山药名声大振。
在孟州市韩庄村,今年51岁的村支部委员乔小富提起驻村工作队,就禁不住热泪盈眶。他说:“工作队在我们村驻村时,办了很多实事好事,我们都成亲人了。队员张革玲结婚时,村里的父老乡亲纷纷找到我,委托我代表大家专程到郑州参加了婚礼。”
“初来时,人畜缺水吃;初来时,道路满尘埃。初来时,丝竹声不闻;初来时,庄稼难灌溉。看如今,流水哗哗涌清泉;现如今,水泥道路通往蓝天外。看如今,文化大院歌声起;现如今,岭下之水上岭来……”镶嵌在槐树乡刘庄村村委大院墙壁上的这首《驻村感怀》已经10年了,但清晰醒目的字体依旧簇新鲜艳,没有受到丝毫的风蚀侵袭,因为,在群众心目中,能看到《驻村感怀》,就像看到了亲人。为此,群众象护宝一样经常用笔描一描,精心呵护着。
当记者采访结束时,刘庄村的刘禄身老人急匆匆赶来,让记者通过媒体给工作队员捎几句话:希望工作队员今后多回来看一看,看看村里的变化,尝尝村里的特产,乡亲们急切地盼望着哪!
改变的是时光,不变的是工作队员对驻村的深情厚谊和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