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0月18日专电(记者翟永冠)我国的一些文学经典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在网络化、电子化阅读盛行的今天,阅读长篇、阅读经典的人越来越少。伴随着莫言图书热卖的春风,日渐削弱的经典阅读能否趁势回归?
大学生张晨在得知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专门下载了几本莫言的小说。在张晨的平板电脑里,既有中国古代名著集合本,也有诸多“玄幻”、“修真”等题材的网络小说。张晨说,他每天都会看一两个小时的书,但那个中国古代名著从没点开过。
“在电子化阅读盛行的今天,事实上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碎片化、粗浅化,对于一些大部头的经典书籍失去了阅读兴趣。”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徐行说,“莫言的书大都是一些大部头的长篇,希望莫言图书的热卖能够让现代人拿起书本,重新开始对经典的阅读。”
徐行说,经典名著经过时间的冲刷保留下来,是时代精神的沉淀,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对于经典的精深阅读,能够实现个人文化修养的提升,也能够实现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读书不是让所有人都成为作家,而是提升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徐行说。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耿传明至今仍对自己十岁时开始阅读鲁迅《且介亭集》和郭沫若《少年时代》的事念念不忘。“那个年代书少,好不容易借来本经典,就赶紧找个地方看完。”耿传明说,“那时我还看不太懂这些大部头,就硬着头皮阅读,尝试理解。现在再读这些书还有收获,经典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
耿传明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对阅读经典名著反而忽视了。事实上人们对经典的阅读应该随着物质生活的提升而增加,富起来的中国人应该更加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而阅读经典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莫言热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关注文学,关注作家的创作,这是件好事。”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曾编辑策划白岩松《痛并快乐着》、余秋雨《行者无疆》、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等多部畅销书的金丽红说,“中国人有尚读的传统,有着阅读经典的精神需求。借助于莫言的影响力,进书店的人多了,对于人们精神气质的培养和写作能力、语言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金丽红强调,现代人有信息化的微阅读、浅阅读,也应该有阅读长篇、阅读经典的深阅读、精阅读。“未来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不管是为了获取信息还是为了提升精神境界的阅读,人们可以根据情况各取所需。但对于长篇经典的阅读,永远不会消失。”金丽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