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几年没有回到家乡了,这怎么不勾起一些回忆。特别是童年中遗留下来的那种向往,总是时时烙在心头。因为家乡的偏僻,所以还得翻越很多大山,山的尽头虽然熟悉,可如果走路,那还得付出很多汗水。
乌蒙的大山,可是远近都很闻名的,到过这里的人,除了感受不尽它的蜿蜒曲折,还有放眼过去的神秘,一波又一波起伏的山影,在落日余晖的照射下,有着许多豪情难抑的壮志。不过这是对于第一次的感受,如果时间长了,自然豪情不在,迷离的眼神中就是凄凄的苦涩。
一路颠簸之后,心情确异常无法平静。我一路茫然着,同行的朋友算是有些兴奋,因为在我夸张似的介绍下,他们可是津津乐道,不知前方会有什么风景?对于他们来说,可是一个谜。但在我心里,我是最清楚一路的艰辛。虽然车在高原上疾驰有种无限风光之感,可那是因为这几年的路面变化很大了,柏油路能够通往山区,可是现在的景象。要是真的记忆过去,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也就足以想象这种来之不易的变化生活。
过去,我们就是沿着家乡崎岖且泥泞的小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那种体验,不是文学作品上的煽情,也不是想象,更不是今天看到的高原富庶景象。除了看到牛群,还有山上传来的歌声。可以说,这种变化,也不是一天两天积累和蜕变的结果。
记得那时的家乡学校是在一个大山的半腰上,每天我们读书,经过一条小河,还要爬半个小时的山路,山高坡陡,就像手中提着的量角尺,一寸一寸的量着山的高度。
家乡因为到处是大山包裹,一年的雨水就经常很多。那时的学校,还是几间瓦房,石头砌的墙壁。上面经常写着毛主席语录,还有比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标语。不要以为这些是历史,就是在十年前,在我们乡村这种历史的印记,真的还会随处可见。
这次回老家,虽然是仲夏,但在我心里,似乎就是一个春天,边和朋友聊天,一路沿着高原的公路前行,不觉就来到了老家的地方了。
朋友问我,不是要停着车走路的吗?我此时也纳闷了,是啊!确实公路不通啊!转念一想,是我错我,我已经几年没有回到老家了,这一切,都是这几年的变化结果。
确实,这几年老家的变化,可以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惊人”,因为不仅公路修通了,而且原来的小街道,现在也安上了路灯,宽阔的街面,有种小都市繁华的翻写。
过去森山老林的模样,怎么也找不到起初的原型。看着半山腰上的学校,也变成了五层楼的白色楼房了,上面插着一面五星红旗,迎着暖暖的微风,招展着乡村的新气象。
说句实话,要不是真的看着这种变化,我也无法回忆起那时一棵木棒支起升旗的过去。因为没有旗杆,不得不用地方的木棒代替,一棵修长的旗杆,曾经在我们的记忆中无数年。
走访了一圈亲戚邻居,晚上,几个老家的亲戚,以及地方几位老师就安排在学校吃饭。因为又是暑假,学校有食堂,也是容易交流的地方,腾出一间办公室,十余个人就在校园中拉起了家常。
到了学校,简直变化不仅仅只是震惊,一排排干净整洁的教学楼,周围还有一些花草,青青的白桦树,在微风中昭示着校园的安静与祥和。
吃罢饭,一些喜欢喝酒的朋友就开始品地方的“水花酒”,因为笔者喝不了酒,就陪着他们玩了一会,独自来到校园中散步。
夜晚的校园,月光轻洒,微风拂面,蛙声连着夜色的安静。整个校园在安静的乡村中,早已逝去了原来的沉寂。五层教学楼在明亮的月光下,显得威武而有气度。
想着过去的校园瓦房,不觉让我感觉为何变化力度如此之快?那时,我们穿着布鞋,在校园的泥泞路上穿梭,没有一种前途和希望,只知道读书是责任,也只知道读书可以改变未来。
今天,这一切都成为历史,瓦房不知何时消失,这样漂亮的教学楼也是什么时候冉冉升起?只感觉心里,有一种复杂而自豪的感情,那就是老家的变化神速而壮丽。
十年来,我们都在做什么?十年来,多少故事演绎着精彩?在这片校园里,没有了我们过去留下的脚印,只有天空的云朵,依然一样在头顶上飘。而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得小路,为什么一下子就成了陌生的目光,唯有记忆慢慢倒流,也才找到一些岁月时光中闪烁的星点。
老家确实变了,变了的不仅是人,不仅是一切,还有在这从小就熟悉的校园。因为校园的每一天,我们不仅在这里度过,还有很多很多的往事飘上心头。可是,我们看到的,不仅没有了过去的记忆,而且物是人非,“唯有桃花笑春风”。
是啊!真的变了,十年来,多少地方都如自己老家一样变了,村民们不仅生活幸福了,童年的孩子也不像原来一样,在冬天上学受到寒冷了。因为教学楼变好了,读书也不像原来一样艰苦了,因为学杂费都免了。
十年来,我们看到了变化的美,十年来,我们也看到变化之快。
也许,不仅仅是我们的校园,校园的美丽仅仅只是一个部分。
站在校园的水泥球场上,思绪一次一次的涌上心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记忆。看着这一切,看着远方星星点点的灯火,不知不觉进入了沉思之中。
(原载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