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中国·世界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沙特麦加朝觐人员驻地发生火灾
标题新闻
美威斯康星州发生枪击事件
中国老人突破2亿,养老“大堤”能否抵挡?
王文华:三十年基层文化战线的坚守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2年10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文华:三十年基层文化战线的坚守

作者:杨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新华社成都10月22日电 (记者杨华) 从一个农村电影放映员到一个镇文化站站长,在扎根基层文化战线的30年时间里,他通过放电影为贫乏的农村夜生活带去了欢声笑语,他在乡村文化站这个并不起眼的地方,带动社区、农村建立了十多支文化队,把群众文化活动搞得风生水起,被百姓亲切地称为“王文化”——他就是四川省富顺县富世镇文化站站长、党的十八大代表王文华。

  1982年,在电视机还没有普及中国的时候,高中毕业的王文华成了富顺县原共和乡的一名电影放映员,爬坡上坎、走村串户,为大家张罗着一场场电影。在那个年代,一声“王电影来了” ,能够把沉寂的乡村沸腾得像过年一样热闹。

  “我喜欢‘王电影’这个名字。”王文华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对那个风雨无阻、肩挑背扛的岁月的怀念,“因为老百姓感到快乐,他们才会那样叫你。”在富世镇文化站里,王文华曾经的“战友”——一部16毫米的胶片放映机,至今仍保存在仓库的一个箱子里。王文华小心翼翼地拿出已有些锈迹的放映机,放盘、挂片、走带,一气呵成。这一刻,他仿佛又回到当年给乡亲们放电影的场景中。

  1985年,王文华被正式招聘为共和乡文化专职干事,也就在这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贫瘠的农村文化生活,王文华觉得农村文化建设不是放几场电影那么简单,要繁荣基层文化,就得让百姓真正参与进来,不但会看,还要会演。

  随着撤乡建镇,王文华开始着手建立社区文化队伍。没有设备,他就四处“化缘”,寻求支持;没有老师,他就四处打听,寻找能歌善舞的热心人;没有场地,社区的一个空坝子就是舞台。文化站有了这么一位能张罗的人,一支支舞蹈队、歌唱队、腰鼓队建了起来,茶余饭后,广场上、社区里,处处活跃着他们的身影。现在,富世镇已经培育形成了腰鼓队、秧歌队、拳剑队、柔力球队、演唱队、舞蹈队等10余支体育文化队伍,队员2400多人。14个村已有5个村建了自己的文化队。

  马上就是重阳节了,每天傍晚,一群五六十岁的大妈都会在活动广场上排练舞蹈。记者看到,队员们在认真地排练着,而王文华则在一旁仔细地观看,时不时还会和队长进行交流。

  “老百姓现在不叫我‘王电影’了,叫我‘王文化’了”。镇上的文化站是王文华从镇政府争取来的,在政府的车库二楼改建而成,不多的几间房被安排得井井有条,有阅览室、排练室、办公间、储藏室等。眼看着文化队伍越来越多,即将年满50岁的王文华又去游说镇上领导,把一楼的车库又要了过来。指着一大堆红砖,王文华信心满满:“改建过后,增加6个房间,排练节目场地更宽敞,电子阅览室也可以建起来了。”

  30年的基层文化战线经验,王文华把它总结成了“三三五”工作法,就是“三争”、“三定”和“五抓”:争取领导重视、争取政策支持、争取社会参与;定目标规划、定岗位责任、定管理制度;抓场地设施建设、抓乡土作品创作、抓业余骨干培养、抓节庆文化活动、抓城乡互动融合。

  王文华说:“今后,农村还是我们文化建设的重地,当然能把城镇社区的队伍练出个专业样,再创点收,以文养文,补贴服装、道具和活动的经费,那就更有前途了。”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