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是一方美丽富饶的沃土,悉数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篇章,孟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崛起绝对称得上是点睛之笔。
2006年年初,孟州市委、市政府立足发展实际,作出了“依托现有条件,在孟州市龙头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成立产业集聚区,加快产业培育,壮大集群经济”的决定。
正是该市决策者们超前的战略敏锐眼光,为产业集聚区的筹建、起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土地、资金向产业集聚区调整集中,完善道路、电网、供排水工程等硬件设施,引进管理机构、职能部门、服务行业等软件装备,首批入驻的42家限额以上企业迎来了历史良机,发展又好又快。
这种果敢之举在两年后得到了首次印证。当时,产业集聚区建设开始在我省全面启动,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快人一步,抢得先机,赢在了起跑线上,顺利获批河南省首批重点产业集聚区。
当孟州人为之欣喜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让刚刚起步的产业集聚区面临严峻考验。
危急关头,孟州市委、市政府坚定地站出来与企业并肩作战,共克时艰,使这场危机成为集聚区发展壮大的第二次重要机遇。
通过“危中寻机”、“转危为机”的闪转腾挪,2009年年底,孟州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限额以上企业实现利税等核心指标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创造了逆势而上的新奇迹。
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在危机中强健筋骨、夯实基础、臻于成熟——
这种成熟缘于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的完善。该市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发展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规划引导、产业支撑、集聚发展、综合承载等功能,累计投入21.5亿元,完善了产业集聚区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4项,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达9.17平方公里。其中,污水处理厂、职工公寓等工程即将完工,11条主次干道正在建设,综合服务中心、集中供热等项目近期开工。
这种成熟缘于产业集聚区各项机制的规范。该市按照“围墙以内的事企业管,围墙以外的事政府管”的原则,建立台账,倒排工期,开展一站式、契约式、零距离、保姆式服务;建设外商、专家公寓楼,设立西餐厅,为外商子女就医、入学办理“绿卡”,全力营造第二故乡的生活氛围;建好融资平台,以总资产5亿元的产业集聚区投资公司为依托,争取到省“百亿城乡筹资计划”贷款5亿元,充分发挥孟州投资开发集团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作用,先后为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和基础设施融资28亿元;打造土地收储平台,采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盘活闲置土地等措施,收储、申报建设用地1万多亩。
这种成熟缘于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该市把每年对企业支持的科技经费从1600万元增至5000万元,鼓励、引导区内科研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投资8800万元建设了创新产业园区,建成省级5家、市级26家的工程技术中心,形成了覆盖90%以上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拥有全省首家县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博士后研发基地、7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企业牵头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孟州平均1.2天就有一项科研成果在申请专利,发明专利申报数量连续8年居全省前十强。目前,有288家国家、省、市级科研机构在这里“安营”;有清华、吉大等15所院校、科研单位在这里“扎堆”;有中等以上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达5000人、大专学历以上1万人、博士生65人在这里“筑巢”,分别占职工总数的25%、50%和3%。
今年2月份,孟州市产业集聚区成功升级为孟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我省仅有的3家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开创了河南省县级产业集聚区上档升级的历史先河。
此时的孟州市高新区已成为孟州经济转型的风向标。目前,这里已入驻企业276家,累计引进市外项目573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278亿元、利用外资2.2亿美元, 已吸引3家世界500强企业、3家中国500强企业、3家上市公司落户孟州,谋求发展。
一个以汽车零部件、皮毛加工、生物化工及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增长极已在孟州大地悄然崛起。 乔 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