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禾
近日,一张“最牛学习计划表”走红网络,这张周计划表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任务:“复习几何”、“自习大学物理”、“听CNN”等,每天除了吃饭时间,其他安排几乎全与学习相关。计划表的主人是清华大学精仪系博士一年级学生,除了周末,她每天只睡5个小时。引发关注的还有同在该校就读的她的双胞胎妹妹,她们被网友送上了“学霸”的外号。
(据10月20日《京华时报》)
“学霸”得以走红,有她们自身的看点:双胞胎姊妹花、双双为名校博士等,也有外界客观因素。这样详尽的学习计划表,按说出现在中小学的几率比较大。人们常说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哪见过如此不轻松的阵势。
如今对大学的负面评价越来越多。最近又有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合适工作而回家种地,气得老父亲服毒身亡的悲剧。一边是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学校不断扩招,再加上一直以来高校行政化等体制弊端,“大学无用论”甚嚣尘上。
这时“学霸”出现了。姐姐马冬晗觉得“学霸”的说法比“学神”好,她们都不是神童,相反却都遇到过学习压力,在一步步艰辛努力下才得以克服。她在特等奖学金答辩时随手展示了一张学习计划表,只是为了给答辩老师表明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并给大家提供一个仅供参考的学习方法。一些人从中看到的却只是“疯狂”,纷纷揶揄:“比领导人还忙!”“此女只应天上有!”“我连呼吸都觉得浪费时间了!”“学霸不必是榜样!”
“学霸”姐姐的理想是搞科学研究,“学霸”妹妹的理想是投身国防科技建设。她们当然不必是众人的榜样。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喜欢潜心钻研学术,或者都醉心于国防建设,也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每天只休息5个小时来学习数理化和英语。如果统而划一,我们今年或许也不会出现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然而“学霸”总有值得年轻人学习的地方,她们起码在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她们不是在大学里虚度时光,她们有着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并将实现目标的任务分解成一天天的学习表,分解在分分秒秒中,她们因为热爱而“疯狂”。
我们只需学习她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学习她们对待时间的观念,或者仅仅只是学习她们因充实而愉快。“学霸”姐姐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价值观,我的做法是一种做法,别人那种轻轻松松读大学的也是一种做法,个人爱好不同,我这样挺愉快的就足够了。”如果衡量大学生的标准也是,你幸福吗?只要日后的答案不是“我姓曾,曾经的曾”,也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