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中国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舌尖上的“临颍制造”
重阳祝福
温县打造亲水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温县12万余人吃上安全水
我愿再给乡亲们当五十年村支书
外商“面试”新立康
生态建设,温县在行动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0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提供水利支撑
温县打造亲水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作者:杨仕智 通讯员张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温县环城水系之蚰蜒河滨河公园。 温 水 摄
  温县引黄西渠。 温 水 摄
 
   

  本报讯 (记者杨仕智 通讯员张明) 滔滔黄河水沿着引黄干渠滋润着万亩良田,风景秀丽的滨河公园碧水荡漾,桥栏望柱,倒影参差,环城水系与沿河绿化长廊相互融合、水林一体……这是温县近年来以引水补源、整治河道为主线,在水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温县,作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县,农田灌溉、工业用水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却是全部依靠机井抽取地下水。全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3立方米,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近年来,随着全县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短缺现象越来越突出,全县地下水总可采量为0.89亿立方米,而每年实际开采地下水达1.5亿立方米,每年超采0.41~0.6亿立方米。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以0.51米的速度下降,从而形成了全省最严重的青峰岭地下水漏斗区,由此带来了地下水漏斗区面积逐年扩大、提水机具不断更新换代、机井越打越深、生活和工业用水越来越困难、土地沙化面积不断增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尽快对温县地下水采取保护行动,逐步实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地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这些年,温县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确立了加快水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实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县的决策。该县委托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编制了集水、树、路为一体的《生态水系总体规划》,规划整合了全县水系资源,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力求体现生态宜居、地域文化特色。科学的规划,使温县水利建设进入了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据悉,该县先后投资1.6亿元相继实施了引黄补源、蚰蜒河综合整治、引沁补源等水利工程,开挖疏浚整治河道和引水渠道78公里,利用老蟒河、蚰蜒河、荣蚰河形成了环城水系,建成了全长4公里、总面积1500亩的蚰蜒河滨河公园、荣蚰河滨河公园,全县生态水系框架基本成型。经过不懈的努力,一个亲水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正在一项项水利工程建设中渐露新姿。

  今年年初以来,温县又投资1.06亿元,组织实施了蚰蜒河治理工程、荣蚰河拓宽改造工程、老蟒河下游疏浚整治工程、周村涝河清淤工程、新蟒河城区段治理工程五大生态水系建设工程。新蟒河城区段整治工程总投资1964万元,已列入国家中小河流治理主要工程。此项工程的建设实施,对于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加快生态温县建设、提高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温县已经累计引黄河及沁河水近1.8亿立方米,已发展补源面积170平方公里,以灌代补面积达15万亩,新增加河道灌溉面积4.5万亩,年节约电能370万度,粮食增产270万公斤,为温县经济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大大缓解了温县南部、东北部、西北部生产和生活用水紧张的矛盾,沿线乡镇地下水得到了有效补充,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农民灌溉成本明显降低。同时,形成了新老蟒河沿岸滨河工业集聚区和蚰蜒河沿岸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生态园、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等多个滨河经济带,为全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