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秋收过后,记者在温县采访时看到,引水补源、河道治理等水利建设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随着这些工程的建成,一个“水清、水丰、树绿、路畅”,景色秀丽的生态新温县,绽放出迷人的风采。
为加快“生态温县“的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品位,2010年,该县委托清华大学对本县水系进行了综合规划,其思路是,将温县境内13条全长226.8公里的河道建成生态水利网络,水系建设与城市规划和温县发展相互协调、密切结合,改善人居环境,推动温县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具体措施是,以河道治理、引水补源、水环境整治、城市防洪为重点,对境内老蟒河等13条河流进行综合整治;利用引黄、引沁、南水北调、广利补水渠等水源与各条河流相互连通、互为补充,搞好温县城区、陈家沟景区、温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引水工程,建成以全县河道、灌区相互连通、水源互济的补水网络;利用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的3个取土坑,改建形成温县平原小水库引黄调蓄工程,形成面积95.6万平方米的生态湖,实现新城区“三纵三横”的生态渠,水中有城、城中有水,打造城区亮点,为新城区的补源、生态、灌溉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利用国家即将实施的小浪底北岸灌区和西霞院引水工程,对分配给温县的水源指标综合利用、优化配置,利用济河、护城河、老蟒河等河流补源灌溉,解决温县30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通过生态水系建设,打造一个河道通畅、渠水清澈、风景秀美,地下水源得到有效补充,河渠水质得到改善,青峰岭漏斗区发展得到遏制,“水清、水丰、树绿、路畅”,景色秀丽的新温县。
为推动本县“生态型亲水性城市”建设,该县正在以引黄补源、引沁补源、广利灌区、小浪底北岸灌区、西霞院灌区及南水北调引水工程水源为龙头,强力打造彰显太极拳文化内涵,具有独特历史人文景观的“生态型亲水性城市水系”,河道治理、引水补源、水环境整治、城市防洪等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据了解,该县蟒河移民区段防洪工程、老蟒河城镇段防洪工程、蟒河南水北调保护工程、引黄调蓄和引沁调蓄工程等重点水利项目,有的正在建设中,有的即将动工兴建。
引沁灌区是该县最大的灌溉补源工程,设计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该工程自1977年建成投运以来,为农业生产发展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近些年来,由于沁河的来水量减少,引沁灌区已经失去了自流引水条件,沁河来水不均,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因此,建设引沁调蓄工程势在必行。该调蓄工程项目是将沁河丰水期间的水引入留村坑塘,规划调蓄坑塘面积650亩,调蓄平均水深3.5米,总库容136万立方米。该工程建成后,对于回补地下水、改善人畜饮水、保障陈家沟景区和城区的生态用水、发展现代农业,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蟒河是该县境内最大的排涝行洪河道,根据国家对中小河流治理的总体规划,温县蟒河列入了治理项目。目前,中段的蟒河城镇防洪段治理工程正在施工中,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5%。上段的蟒河移民区保护段防洪工程,已经完成了初步设计,计划投资2900万元。
温县引黄调蓄工程,是列入河南省引黄调蓄工程规划的水利项目工程之一,该工程主要利用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形成的3个取土坑,通过改建形成面积1434亩的平原小水库,调蓄平均水深4.9米,总库容537万立方米。这个投资1.3亿元,以引黄补源灌溉为主,集调蓄、生态保护等多目标开发为一体的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中。该工程建成后,可发展补源面积68平方公里,发展以灌代补面积5.5万亩,年回补地下水2300万立方米,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