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家乡山东高密准备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等。在红高粱文化休闲区,将花千万元种植万亩红高粱,莫言老家所在辖区管委会主任范珲表示“赔本也要种”。 (据《新京报》)
全国种高粱的地方很多,如果高粱也称之为文化的话,那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岂不都可以成为“文化”?但前提是必须要“借助于”莫言,如果没有了莫言,这些普通的农作物也不会“变异”。
国人的骄傲,家乡的自豪。作为名人家乡的政府想借“名人效应”,把地方经济、旅游产业也搞红,这点倒也无可厚非,不得不承认,莫言就是其家乡最好的一张“活名片”。但是,莫言红了,家乡的高粱究竟能不能也红起来呢?
从莫言家乡启动“万亩红高粱”计划来看,当地官员对此前景心里没有底,也在担心种植万亩红高粱的收益,因为高密农民不愿再种红高粱。这些担忧,主要缘于种高粱的直接经济效益低,不符合农业经济规律,没满足农民种植胃口。其次,“赔本也要种”的口气和决心似乎太不科学严谨,甚至霸气外漏。难道这么大的项目和规模就没有一个可行性研究报告吗?只凭领导的决心和一句个人的主观判断就可以让高密的高粱“红”起来吗?我看未必。“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并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我们不妨算一笔账,首先来说,6.7亿元的巨资从何而来?政府投入的巨资,显然是纳税人的血汗钱,那么,政府为了所谓的政绩、面子和形象,拿着纳税人的钱来“埋单”,想必百姓是不会答应的。其次,投入之后的回报又能有多少呢?高粱并不是什么高新农作物,高密农民已经不种红高粱,政府却偏要投入巨资打造万亩红高粱,如果投资带不来效益,赔了的钱又该由谁来负责?更为现实的一点,“赔本也要种”,那请问,既然想到要赔本了,是政府官员来种,还是平民百姓去种?
还有,“莫言文化”是什么?“红高粱文化”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当地政府和官员能够完全理解和解释吗?文化是用金钱“砸”出来的吗?金钱打造出的“伪文化”,其生命力又能有多长呢?显然,“赔本也要种”的冲动与执着,延续的还是权力可以“打造”一切的旧版本。只怕不久的将来,在未及时论证、全面分析、科学规划的“万亩高粱地”会变成“万亩烂尾地”,“孙大圣故里”赔本的惨痛教训不得不吸取。
莫言红了,并没有预示“高粱也熟了”。提醒地方官员们,此事还须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