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从药房一排排整齐的抽屉式药柜中抓出一把中药,放在一杆小秤上,秤好以后,再等量递减成分,倒在几张牛皮纸上。这样反复几次或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最后将这些中药倒在一张张牛皮纸上包好,一服服中药就算抓好了。以上这些,是人们多少年来在中药店或医院中药房里司空见惯的一幕。但是,如今这一流传了上千年的被称为“手抓戥称”的中药配方方式,却在市中医院得到了彻底的改革。
在市中医院中药房,手持药方前来抓药的人络绎不绝。只见一名工作人员接过一张药方,马上端起一个塑料小筐,走到一排架子前面,从上面的药斗里抓起几个小塑料包丢进小筐。就这么转了几圈,就把药配齐了,然后将装药的小筐递给另一名工作人员。这名工作人员认真核对之后,将这些小包的中药放在一个大塑料袋里,并附上一张印有“煎药注意事项”的单子,双手交给了取药的人。陪同记者采访的市中医院药剂科主任李娥说:“这种小塑料包,就是国家积极推广的‘中药饮片小包装’。”
采访中,一位患者告诉记者,自己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用中药。现在,市中医院有了“中药饮片小包装”,中药饮片既干净,质量又有保障,患者还能自己核对一下各种药是否抓齐,真是比过去方便多了。
据李娥介绍,秤量中药用的戥秤是一种小型的杆秤,在公元1006年由宋朝内务府主管刘承珪研制,是古时候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材和香料的精密衡器。近年来,随着电子秤的普及,传统的戥秤已经越来越少了。虽然,至古以来配制中药一直靠“手抓戥称”,但是这种方法还是容易出现称不准、分不匀等弊端,并且多种中药混杂一起,也会让消费者对药品样数和质量无法核对而产生怀疑。
李娥说, 2003年市中医院积极响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号召,开始尝试使用“中药饮片小包装”,并成为我省首批使用“中药饮片小包装”的医疗机构。截至目前,我市也只有市中医院一家告别了传统“手抓戥称”的中药配制方式。自从市中医院推行“中药饮片小包装”以来,由于量准、洁净、质量上成而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普遍好评,许多在外面开具药方的患者也会专程来市中医院抓药。
据悉,为了推广“中药饮片小包装”,市中医院专门成立了中药分装车间,并与各科医生进行了广泛沟通,根据每种中药常用的药量,设置了不同克数的小包装,同时强化了中药的挑拣、加工、炮制管理,保证药品质量及临床疗效,使每服中药剂量准确、易于复核、浪费少、饮片纯净。该院的“中药饮片小包装”推行之后,极大地满足了患者的知情权,减少了医患纠纷,使患者吃上了放心药,更好地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