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国利)国外进口的每分钟360米的造纸设备,经其改造之后,成为国内造纸机械行业率先达到每分钟800米的造纸机械。之后,每分钟1000米,每分钟1200米,手握自主研发利器的这家企业,不断刷新着国内造纸机械的速度纪录。而今,造纸装备行业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已落户这家企业,其承担的每分钟1500米的造纸设备研制,将“跑”出真正的中国速度。
这家企业,就是“蜗居”在武陟的江河纸业有限公司。就是这个江河纸业,拥有国家专利授权19项。在高速造纸机集成装备关键技术、白水回收技术、集散控制系统、电气传动控制、在线质量控制系统等方面,江河纸业都具有创新性,并具有独立知识产权。
江河纸业的前身是武陟红麻造纸厂,1993年4月至1999年4月,先后投资3.35亿元,引进了美国等8个国家的先进设备,在组合设备时,因一系列技术衔接难题,3次试车均未成功。
2002年7月,教授级高工姜丰伟带着技术和资金,接手原红麻造纸厂,组建江河纸业,转产无碳复写纸、热敏纸等高档特种文化纸。
起初,江河纸业原有的进口俄罗斯造纸设备效率很低,宽幅为2640毫米的纸机设计车速每分钟仅有360米,而且由于设备调试原因始终不能正常开机运行。姜丰伟带着技术人员对这个“洋玩意”大动手术。之后,他不仅将这个进口“老爷设备”起死回生,而且还让它焕发了青春活力,运行速度提高到每分钟800米,生产效率提高1.5倍。
消息不胫而走。对此,俄罗斯人咋也不信,3年间先后3次“打探”虚实,但终究一头雾水。2007年,再也熬不住的俄罗斯人被迫与姜丰伟摊牌,想得到这一技术。经多次洽谈,江河纸业以7000多万元的价格,将成熟的技术卖给了曾经的“师傅”。
“相比之下,卖纸利润有限,但造纸机械装备却是利润可观。”姜丰伟说。他扳着手指算账说,每吨文化用纸的价格最多不超过7000元,每吨无碳复写纸最多能卖到1.1万元。但一套进口造纸设备,粗略一算就是20多亿元。
为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2009年8月,江河纸业将自己的加工维修服务部单独拉出来,专门成立了造纸设备的研制生产企业——大指造纸装备集成工程有限公司。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产高速造纸机的研制”项目中共有5个课题,其中2个关键课题研究落户江河纸业,最终将在江河纸业公司集成运行车速达到每分钟1500米的纯“中国制造”的第一套高速造纸机,可大踏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核心技术了不得
投资3.35亿元引进先进生产设备,累计投入近亿元依然难以启动的老大难企业,仅仅靠引进一个专家型人才,变智力资本为企业核心生产要素,便使企业由死变活,而且在短短几年间奇迹般地演变成行业龙头。江河纸业这一卓有成效的实践告诉我们:自有技术一旦真正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便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威力。
人才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智力资本是企业各种生产要素中的核心要素。但凡企业经营者,都懂得人才、智力资本、自有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但如何操作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江河纸业的前身红麻造纸厂在姜丰伟来之前,也曾请来数以百计的专家、能人,但由于其技术知识难以“医治”企业的“病症”,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
智力资本撬动死滞资本方显第一生产力是无限资本。武陟县引入一个专家型人才救活一个被称为“救不活”的企业,再次向我们展示了智力资本上升为工业经济中决定性的终极资源和核心要素后所裂变出的巨大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