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大兴水利 润泽怀川
争分夺秒克难攻坚 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变区位优势为发展胜势
市恒桥公司焦作物资城
获全国诚信示范市场称号
我市举行主题演讲比赛
焦作秋季汽车文化节会刊
细细一线穿南北
第二届市志愿服务市长奖开评
我市卫生项目
新增中央投资7100万元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0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兴水利 润泽怀川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杨仕智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近年来,我市水利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改善民生、夯实基础、提供保障、强化支撑”的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务实创新,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我市小麦单产连年破多项全国纪录,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79.6万农村群众吃上了安全水。

  兴利除弊,为现代农业提供不竭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隐忧犹存。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抗灾减灾能力不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问题凸显……问题警示我们: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生产安全的最大硬伤。

  圣人之治,其枢在水。兴水利、除水害,是治国安邦之大计。因此,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增强我市农业生产的防灾减灾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势在必行。

  “十一五”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农田水利建设,开展了引沁、广利2个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了以武陟白马泉、博爱丹东2个重点中型灌区为主的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武陟县、修武县和博爱县3个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温县、修武县2个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县项目,3个国家级节水增效示范项目,7个国家民办公助小农水项目,18个省级节水项目以及一大批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等项目。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市本级财政还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力地引导和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据统计,“十一五”至今,我市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各类资金达181000万元,建设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工程,农用机井、硬化渠道、地埋管道、喷微灌、水池水窖等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增加,农田水利设施在我市广大农村星罗棋布,遍地开花,涌现出了沁阳市、修武县等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市,沁阳市和修武县已分别连续17年和15年获得省“红旗渠精神杯”。目前,我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76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3%,其中低压管灌面积110.5万亩,渠道防渗面积60.3万亩,喷、微灌面积5万亩。全市灌溉水利用系数已达0.6,居全省前列,为粮食连年丰产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进大虹桥乡韩原村高标准节水示范区,整齐的井房,笔直的硬化生产路、排水渠,田间林网,使记者眼前一亮。该村机井大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打的,不少都报废了,水浇地变成了靠天收。去年春季大旱时,许多机井抽不上水。今年春季,武陟县为该村投资,新打机井20眼,配套机井39眼,建设地埋管道节水面积1900多亩,使该村田地由望天收变成了水浇地。今年,该村小麦喜获丰收,亩产突破了千斤。该村农民陈大林说:“要不是政府投资打井,建设水利工程,今年遇上大旱,庄稼就绝收了。”

  引黄入焦,打造宜居家园

  7月9日这天,对于我市水利建设来说,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总投资17亿元的引黄入焦工程项目破土动工,该项目是我市打造宜居家园的重头戏,工程包括引黄沁北灌区、平原水库和大沙河河道治理3个建设项目,当年计划完成投资5亿元。

  为焦作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建设更具活力新型城市提供水资源强力支撑和有力保障,是新时期对我市水利工作提出的时代命题。我市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新型城市,需要水;我市经济发展、改善生态、保障民生,也需要水。水从哪里来?在我市水资源日渐短缺的新形势下,引来黄河水,滋润新焦作,将成为必然。

  近年来,我市水利部门结合实际,加大引黄工程建设研究和规划的力度,规划了小浪底北岸灌区、西霞院灌区、武嘉灌区扩灌工程及引黄沁北灌区等一批引黄工程,以此来加大黄河水的利用量。通过建设小浪底北岸灌区向沁阳、孟州、温县、武陟的沁河以南、青风岭以北区域供水,西霞院灌区向温县、孟州、武陟的黄河滩区供水,武嘉灌区扩灌工程向武陟的嘉应观、圪垱店和修武的郇封、五里源、城关、高村、周庄供水,引黄沁北灌区向沁河以北的武陟小董乡、三阳乡、宁郭镇,修武高村乡和焦作新区供水。工程完成后,年新增引黄水量将达到4.32亿立方米,是目前引黄量的5倍,新增引黄灌溉面积158.5万亩,是目前引黄灌溉面积的3倍,同时每年还将少开采4亿多立方米的地下水,不仅大大地减少了农业灌溉等对地下水的开采,而且可以对我市青风岭、郇封地下水漏斗区的地下水进行有效回补,提升地下水位,降低农业灌溉成本。

  今年年初,我市水利部门完成了焦作城区防洪规划和焦作市城区水系规划。按照“构建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连通”的目标要求,依托山水资源优势,我市城区规划形成“四廊六脉连山水,三环碧水映新城,东西湿地保生境,六湖两库塑美景”的水系连通循环结构布局。规划范围为:东起东海大道,西至中南路—焦晋高速公路,北起影视大道—焦辉路,南到济焦新高速公路,面积约214平方公里。规划内容包括白马门河、普济河、群英河、瓮涧河、李河及山门河6条呈南北走向河道以及城区南部呈西东走向的新河、大沙河及蒋沟河所形成的三横六纵的河流体系。

  为保证我市规划的水系格局有充足的水资源,今明两年,我市将实施完成引黄入焦工程,并逐步启动大沙河、新河焦作城区段河道治理和生态景观改造工程,让滔滔不绝的黄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我市,滋润山阳大地。

  让群众吃上“安全水”

  解决农村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解决山区丘陵区1.23万人饮水困难问题,让平原地区20万人用上自来水,是去年市委、市政府10项民生工程之一。

  多年来,由于地球物理作用形成的原生性高氟水、苦咸水,以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形成的污染水,致使我市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2005年以来,我市按照“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思路,在全市打响了一场解决安全饮水的人民战争。

  沁阳市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中坚持民生优先的原则,抢抓政策机遇,狠抓项目建设,自2005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38亿元,其中争取国家、省和焦作市政策性资金6882.6万元,本级政府投入1391.7万元,利用“BT模式”融资5500万元,解决了该市329个行政村38.2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在全省108个县市中率先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提前3年实现了市政府提出的“让人民群众彻底告别吃水难,吃上放心水、安全水”目标,彻底解决了该市农民饮用高氟、苦咸、污染等水质水问题。

  修武县去年提出了用一年时间解决全县112个行政村10.29万人的吃水问题目标,当年9月17日,该县打响了自来水村村通战役,该工程涉及3个山区乡镇61个行政村和5个平原乡镇51个村,规模之大、投资之多、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经过努力,该县平原乡村当年年底就实现通水。

  来自市水利局的统计数字显示,从2005年至2011年年底,我市共争取到国家农村饮水安全项目12批,累计完成投资达3.76亿元,其中省以上投资2.75亿元,共兴建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19处,解决755个村79.6万农村居民和5.08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今年,我市又争取到两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总投资8356万元。其中,省以上投资6685.6万元,工程实施后,可再解决15.47万农村居民和2.08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5年,我市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将全部得到解决。

  构建防洪排涝体系,筑牢安全屏障

  国庆节前,记者在孟州采访时看到,时下,总投资3910万元的汤庙、刘雷等6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已竣工;总投资1354万元的司家沟、焦庄等6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正在有序施工;总投资150万元的一干渠清淤工程已完工,为18个行政村的10万亩农田提供了可靠的灌溉保障。在全市防洪排涝体系、筑牢安全屏障建设中,孟州市只是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水利部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河道治理工程为重点,大力开展防洪排涝体系建设,陆续完成了顺涧、青天河等4座中型水库和月山、刘雷、八一等1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在紧张实施,群英水库和其余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已列入规划;完成了二干排、蒋沟和蚰蜒河3条河流重要河段治理任务,大沙河5个重要河段治理投资计划已经下达,即将开工建设。今年,我市又将博爱县争取为中央投资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试点县,该项目的实施,将使博爱县的河流水系治理得到质的提升。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全市农田水利排涝体系进一步完善,河道水库防洪排涝标准大大提高,为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