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版:科技·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发现
用诗歌向生活问好
25个最易破解密码出炉
车座打气筒
注射特定动物细胞
  能减掉多余脂肪?
“怨士族”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0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艳庭:
用诗歌向生活问好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诗集《你好,生活》封面。
 
   

  本报记者 方家禾

  张艳庭。 本报记者 方家禾 摄

  张艳庭简介:1983年生,博爱县人,现供职于焦作市文联,任《焦作文学》杂志编辑,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市青联委员。至今创作诗歌、小说、散文等一百多万字,作品散见于《诗林》、《青年作家》、《青春》等百余家报纸杂志。曾获《诗林》年度诗歌创作奖,第七、八届河南省五四文艺奖,焦作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荣誉。

  2012年10月,这个即将过去的月份将会令张艳庭难忘。除了莫言在该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的首次殊荣之外,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张艳庭拿到了自己原创的第一本书——诗集《你好,生活》。它入选了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首部《80后诗丛》第一辑。日前,本报记者围绕这本诗集采访了张艳庭。

  “以这片土地的节奏作为诗歌的节奏”

  本报记者:你是一个各种文体都有涉及的写作者,为何最先出版了诗集?

  张艳庭:本以为我会先出版小说,已经写有两部长篇。但机缘巧合,河南文艺出版社原社长、诗评家单占生和诗人刀刀策划主编了这套中国首部《80后诗丛》,向我发出了邀请。而诗歌也是我最早进行创作的文体,写作已十年有余,觉得也可以整理成集。

  本报记者:怎样从自己的上千篇诗歌中筛选出约百篇的?

  张艳庭:原计划将诗集分为叙事和抒情两部分。我的创作趋于两极:一极是接近日常生活的语言,多叙述,指向现实,用诗的形式来表达批判与思索;一极是充满各种隐喻的语言,多抒情,指向心灵,用诗的本质来向内探求,寻找灵魂与词语的共鸣。

  按照这个两极标准又渐次分了五个篇章:“生活:阳光之下”、“事件:生活标本”、“爱情:蒹葭苍苍”、“自然:诗意栖居”和“灵魂:归于宁静”。

  本报记者:这本诗集与焦作有什么样的联系?

  张艳庭:其中大部分诗作在焦作完成,这里的公园、饭店、街道、小区、村庄、山水、人物都在我的诗作中大量出现。但诗集中的焦作与大家习以为常的焦作并不能画上等号,前者带有许多个人主观色彩。有诗人说过,他更愿意做一个小城的诗人,以这片土地的节奏作为自己诗歌的节奏。我的诗歌创作也在有意无意地靠近着这种理念。

  “用安了加速装置的语言来捕捉感悟”

  本报记者:平时是如何阅读、鉴赏和创作诗歌的?

  张艳庭:阅读时大多倾向于第一感受,很喜欢能够在瞬间抓住我的诗歌。但也有许多诗歌,我会反复阅读,每一遍都会有新感受。

  我心中的好诗,得具有普世价值,有对自由、平等、独立等品质的内在呼唤与赞美,有着对个体存在的尊重。在这个基础上,好诗是真善美的统一,它一定不能是在虚伪矫饰。

  诗歌与其他文体相比的优势,是它的即时、直接和敏锐性,像武侠小说里的“一击即中”。在创作中,我比较注重瞬时感悟,用安上了加速装置的语言来捕捉感悟,将其再现。

  本报记者:发现这本诗集收录的都是现代诗,是否还创作古体诗?

  张艳庭:古体诗和现代诗没有本质不同。我在写现代诗之余,有时也写古体诗。我觉得古体诗的限制太多,像戴着镣铐跳舞,而现代诗更自由,表现力更强。我认为现代诗是古体诗的发展。

  本报记者:什么时候开始尝试文学创作?最喜欢的诗人、作家和作品有哪些?

  张艳庭:高中时开始写诗,大学时尝试小说创作。工作期间拓宽了写作范畴,开始新散文、批评的写作尝试。

  喜欢的外国诗人有里尔克、保罗·策兰、米沃什等,中国诗人有痖弦、洛夫、于坚、孙文波等。最喜欢的外国作家是奥尔罕·帕慕克,作品如《我的名字叫红》、《黑书》、《雪》等。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是阎连科,作品如《日光流年》、《丁庄梦》、《风雅颂》等。

  “有时不敢承认自己是诗人,更多的是不愿”

  本报记者:你创作的诗歌的最初读者是谁?家人如何看待你的诗歌创作?

  张艳庭:最初的读者是我自己。诗歌写成后,我会先放一下,回头再看,若还能够打动我,才会拿出来。

  创作是较隐秘的活动,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去宣扬。我不会刻意把诗给家人看,他们也不干涉我。在家人中,我首先也只是一个“家人”的角色。

  本报记者:是否会在陌生或者熟悉的环境中大方地承认自己是一个诗人?

  张艳庭:大环境下世俗的现实生活对诗意、对文学还是有些排斥甚或挤压的。在与诗歌无关的环境中去承认自己是诗人,的确会有压力。但愿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能促使更多的人去关注文学本身,去关注诗意的栖居。

  除了有时“不敢”承认自己是诗人,更多的时候是“不愿”。日常生活中,每个诗人都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然后才是一个诗人,没必要刻意标榜。

  本报记者:从最初创作诗歌开始以来,受到的赞扬多还是奚落多?

  张艳庭:受到的奚落远比赞扬要多得多。来自世俗观念的奚落,还有来自诗歌圈和某些诗人的奚落,这些都算是一些打击,但同时也让我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更坚韧。

  “看透了生活,依然热爱生活”

  本报记者:诗集的名字语法大概来自弗朗索娃·萨岗的小说《你好,忧伤》,你将“忧伤”换为“生活”,就谈谈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吧。

  张艳庭:里尔克在一首诗中写道“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北岛系统地阐释过这种“敌意”,我对其中两点颇有触动。首先是写作者与时代之间的紧张关系,写作者对时代应时刻保持怀疑和批判的立场。还有就是写作者与自身的紧张关系。

  写作是一种关乎心灵的手艺。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当处于世俗生活中的我们面对这种心灵手艺时,需要与世俗化的自我较劲。我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较劲,源于对另一个自我的寻找。

  但这并不妨碍我对生活的热爱。罗曼·罗兰说:“生活中最大的英雄主义是,你看透了生活,但依然热爱生活。”除了《你好,忧伤》的语法借鉴,这句话也是让我决定用《你好,生活》来命名这本诗集的另一原因——用诗歌来向生活问好。

  本报记者:诗集的出版对你意味着什么?

  张艳庭:伴随着诗集的出版,也好像完成了对过去诗歌创作一个阶段的梳理和总结,完成了对过去碎片式的旧时光的一个交代。我曾在诗中写道“我们可以永恒/但无法再次年轻”,这本诗集也是来纪念逝去的无法重复的年华。

  希望自己以后能够一直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敏感、对灵魂的省察、对创造的坚持,希望能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得再远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