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建明 方家禾 摄影报道
微博在中国落地生根已经超过3年了,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小精灵”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开博两年多的“@宁江东同学”算得上是微博资深用户。两年前的他是个“北飘”,迷恋摇滚歌手郑钧。那年秋天,在郑钧《你必须幸福》的北京演唱会上,“@宁江东同学”第一次与偶像郑钧“亲密接触”,他喊破了嗓子,挥舞的汗水浸透了衣衫。“我也在追寻幸福,幸福就像一颗子弹……”演唱会结束,“@宁江东同学”在新浪博客上写了篇日志,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他顺手又从博客页面开通了微博,以方便与更多歌迷分享见到偶像后的感悟。他很快意识到了微博相比之前的网络社交工具所拥有的优势:内容简短、传播速度快、分享范围广等。
“@宁江东同学”迅速成了一名“微博控”。“后来在微博上看到老家焦作有单位在招聘,我就尝试着通过微博应聘,没想到竟然成功了。”@宁江东同学”说,“从玩乐到工作,很难想象若没有微博,我还在哪里‘飘’着。”
“@城市猎人djb”是我市一家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在女儿帮助下,他对微博从陌生到熟悉,现在已拥有多个网站的微博账号。他说:“平时工作压力大,喜欢在微博上看看‘公知’间的唇枪舌剑、明星们的各色新闻。”微博已成为他工作之外的最大休闲。
今年年初iPhone4s刚在大陆上市,河南理工大学化工专业学生“@郭长亮aliang”就赶紧入手一台。“我参加的校外实践活动较多,拿手机刷微博比较方便。朋友和同学有什么新鲜事就@我,我也随时把自己的心情和动态发在微博上。偶尔不拿手机,心里发慌,觉得与世界没了联系。”除了和熟人沟通,“@郭长亮aliang”还经常关注一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微博,作为对课内知识的补充。
微博也许没有改变世界的本质,却一定改变着世界的外观。放眼望去,人们在各种场合刷着微博。他们分享感悟、获取信息、享受休闲、进行社交、补充知识,他们时而笑、时而怒、时而痴、时而狂……他们的目光随着微博而变幻、他们的心跳随着微博而起伏。以140个字来分段的网络空间,像一束束光,照映着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