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对于中医,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谢谋华对其怀有一分特殊的情感,他的生活和事业都与中医血脉相连、难舍难分。在岐黄之路上跋涉了三十余载的谢谋华,向记者讲述了他与中医的不解之缘。
自幼与中医结缘
今年55岁的谢谋华,出生于武陟县小董乡,也许是命中注定,他要与中医结下一辈子的情缘。
他的曾祖父,是当地民间中医,颇有名气。遗憾的是,因为曾祖父去世得早,他未曾与其谋面。
从小让他接触到中医的,则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会针灸,经常用针灸疗法给人治病,乡邻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来找他父亲医治。几针扎下去,不用吃药,病就好了。这让年少的谢谋华感到十分神奇。
而让他对中医了解更加深刻的,则是的他母亲。由于他的母亲是一名肝炎患者,看中医、服中药,也成了他年少时最多的记忆。正因为中医,让他的母亲抵抗住了肝病病魔的侵袭。
机遇让他踏上中医路
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当时在农村小学当代课教师的谢谋华得知后,感到机遇来了。
经过短暂的复习,他参加了高考。感觉考得不错的他,在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
最终,他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碰巧的是,同是武陟县小董乡的谢轶喆,也考上了这所学校的中医系,而且他们还先后调到市中医院工作。
刚入校时,谢谋华对学习中医有着极大的兴趣。在考试中,因为某一门学科的成绩名列前茅,被教授点名要看其人。可是到了后来,他发现所学的中医知识晦涩抽象,有时让人摸不着头脑。尽管如此,他学习中医知识的劲头没有丝毫松懈。
在学习过程中,谢谋华逐渐认识到中医学朴素的唯物辨证思维,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了解患者的症状、脉象、体征、参考化验等客观指标,对疾病进行综合的归纳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先确定病人的“证”,然后再通过对“证”的认识,进行“立法”、“处方”,最后再写出药味及限用的剂量,最终达到“施治”的目的。
5年后,已经毕业的谢谋华为了照顾家人,主动要求到小董乡卫生院工作。当时,他是该院唯一一名本科生。
岐黄路上苦求索
由于卫生院缺少检查设备,这让谢谋华在诊断上苦下功夫,不少患者经过他的正确诊断,治好了疾病。
1986年,当地一名15岁的少年因持续高烧被家人送往市里一家医院进行救治。两个月过后,病情仍不见好转,于是孩子的父亲找到了谢谋华。后来,在谢谋华的明确诊断和精心治疗下,孩子痊愈出院。
同样,一名老汉因脑梗塞到其他医院进行救治,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后来,老人的家人找到谢谋华为老人进行治疗。谢谋华经过检查发现,这家医院是按照脑溢血为老人进行医治的,但是按照他的诊断结果,老人的病应该是脑梗塞,在调整了治疗方案后,老人很快从昏迷中醒过来。经过这两件事,谢谋华在当地声誉鹊起。
1989年,谢谋华调到市中医院工作。在个这平台上,他的医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有一名患者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在求医时被告之此病目前为医学界的难题,很难治愈。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决定试一试中医疗法。后来,在谢谋华的精心医治下,这位患者竟然完全康复了。
5年前,谢谋华的一位朋友患上糖尿病一个多月后前来找他医治。随后,谢谋华按照中医疗法为其进行医治,一个多月后他的症状竟然消失了,血糖也达到正常值,直到现在,他的这位朋友也没有再用过药。
多年来,谢谋华在中医治疗肾脏病、糖尿病、脾胃病方面积累了许多独特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将这些经验献给医院做成院内制剂,并撰写成学术论文公开发表, 使中医药发扬光大,让更多的病人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