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智玲
主讲人简介
张继磊
市中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主要从事心血管病的临床诊疗工作,师从焦作市十大名老中医之一的王骧腾;曾进修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受教于著名心血管病专家黄克钧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及各种心律失常;在国内医学权威杂志上发表《脉通宁冲剂配合养心安胶囊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等论文10余篇。
咨询电话:15503911018
记者: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人口总死亡原因的第一位。那么,心血管疾病该如何治疗?怎么才能做到有效预防?本期,我们邀请市中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张继磊为大家讲解心血管疾病的中医疗法及预防措施。
记者:请问什么是心血管疾病?
张继磊: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和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如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都属心血管病。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发病过程及治疗方法。
记者: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有哪些?中医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有哪些优势?
张继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从临床上看,虽然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首选,但面临费用巨大、术后可能再度狭窄等问题。
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诊治是从整体出发,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整体动态的诊治,具有安全、有效、低毒等优势。因此,可以发挥中医药优势,改善患者的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记者:能不能请你结合临床谈一谈中医成功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病例?
张继磊:这样的病例太多了。比如,前段时间我接诊了一名患者,虽然只有58岁,却已有10多年的冠心病史。5年前,他曾在我市某医院做了一次冠脉介入支架手术,但术后依然间断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让他痛苦不堪。张先生在一次外出办事时,忽然感到胸部剧烈疼痛,被送到市中医院就诊。接诊后,我通过为患者检查,发现他面色暗淡、舌质暗红、苔白微腻、脉虚细数、心音低钝,属于中医上的胸痹症。在住院期间,考虑到患者的经济状况,我在采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施治,以血府逐瘀汤化裁拟方,使他的胸闷、心悸症状逐渐得到缓解,连续治疗一段时间后康复出院。
还有一个例子,一名30岁的女性患者患有病毒性心肌炎,虽然采用了能量合剂、辅酶Q10等治疗方法,但由于她在治疗期间不注意休息,整天忙于工作,使病情经常反复,长期不愈而前来就诊。经过检查,我发现患者舌质暗滞、苔白、脉细缓有结代,辨证为气阴两虚、气血失和。依据益气养阴、活血通痹的治疗原则,以养心汤化裁治疗,一个月后复诊,患者的不适症状完全消除,又继续巩固治疗两个疗程后完全恢复正常。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的“胸痹”、“心悸”等范畴,西医在治疗急性期时效果明显,但病至中后期,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中医认为,心肌炎中后期正气大虚、营阴被劫、脉络瘀滞,因而中医的辨证施治效果很明显。
记者: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请问心血管疾病该如何预防?
张继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呈现低龄化趋势,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可遵循“十六字”方针,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平衡心理。具体为,在饮食方面可多吃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类、蔬菜和水果,适当吃些动物性食物,原则上应做到“三低”,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可以根据心脏功能及体力情况,从事适量的体力活动;由于吸烟、酗酒都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心脏功能,所以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戒烟限酒;情绪紧张、激动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这些变化有时会导致致死性心律失常,引起心脏骤停,所以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