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凯明
自参加公安工作15年来,她始终凭借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警察职业的热爱,书写着自己无悔的青春。15个春秋,她一直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员民警“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用满腔热血铸就了自己头上的金色盾牌,赢得了百姓和同事的爱戴。她,就是现年34岁的市公安局高新分局苏家作中队指导员雷娟。
“我是人民的警察,为百姓做事、为群众排忧解难是我的天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雷娟的每句话都显得那么铿锵有力。
走进雷娟的办公室,不免让记者感到有些“寒酸”。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书柜和办公桌还是20多年前的,窗户下放着一个煤火炉,冬天时候它就是雷娟的取暖工具。记者环视一周,整个办公室里唯一的“亮点”就是墙上的一台挂式空调。雷娟告诉记者,这台空调是半年前划归新区后刚安装的。
苏家作中队管辖范围大,身为指导员的雷娟特别繁忙,几乎每天都要加班。最长的时候,雷娟曾经一个星期未进家门。尽管每天事务繁忙,累得精疲力竭,但是她始终无怨无悔。人民群众的每一个困难,雷娟都会放在心上,再小的事也要尽全力去做好。
说起雷娟的敬业精神,在中队和分局是出了名的。因为中队警力有限,身为指导员的她可谓身兼数职、一警多能。除了正常分管的工作外,雷娟还要担当户籍警、行政内勤和办案民警等多个角色,每三天就要值一个夜班。担任指导员两年多来,她没有请过一次假,甚至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
治安案件、突发事件、邻里关系调和、宅基地纠纷、户籍管理……只要有事,雷娟总会第一时间出现。面对危险她从不退缩,面对各类繁杂事务,她总会不厌其烦地耐心处理。寒冬腊月,恰逢雷娟值夜班,有时候一晚上要连续出警数次,到早上起来,被窝还是凉的;因为工作繁忙,已经7岁的女儿至今还是由孩子的姑姑接送上学;由于责任在身,年迈的母亲因患糖尿病几乎双眼失明,而她却很少在病床前守候;迫于任务紧急,身患癌症的公公去省城做手术,作为儿媳的她却未能前去看望。
下田间、蹲地头,走街串户,和百姓拉家常,也是雷娟的工作之一。雷娟用朴实的言语告诉记者:“我是人民的警察,不和人民走在一起,怎么能为人民办实事?”在记者采访时,恰好遇到该乡司家寨村56岁的宋爱菊大妈来户籍室办理户口。“娟,我和你大爷办户口这事真让你费心了。”当记者疑惑地问宋大妈为何称呼派出所指导员小名时,大妈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俺都不愿叫她官称,在俺眼里,雷娟就跟俺的闺女一样。”一句实言,足以显现警民关系。
去年春节前,管户籍的协警休产假,雷娟一人在户籍室一干就是3个月。在此期间,正常的工作、群众的接访,她一次都没有耽误。不仅如此,每到周一的早晨,雷娟都会雷打不动地到辖区学校利用升国旗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当记者问及作为一个女警察,这样不分昼夜的工作是否累倒过时?雷娟莞尔一笑:“这些都太正常了。”雷娟向记者坦言,她也想多陪陪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也想在老人床前多尽一分孝心,但是她是人民警察,人民更需要她。
从警15年来,雷娟始终坚持“勿因善小而不为”的信念,为辖区内的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了创造有利于民生和发展的平安和谐社会环境,雷娟牺牲了太多、付出了太多……
一切为了人民,心里永远装着人民。雷娟正是凭着一颗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的赤子之心,用一腔热血铸就了一面闪光的金色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