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英俊
本报通讯员 程 全 摄影报道
每天吃过早饭,孙加成会在后背插一把斧头,拿一把镰刀,带上些干粮和水,然后一个人默默地走进深山,这样的工作他重复了37年。
孙加成,河南省国有博爱林场一名普通的护林员,1976年3月,按照也是该林场护林员的父亲孙玉贵的要求,他与另外38人一起被招为正式工。因为林场条件太差,3年后只有9名工人留下,从此孙加成和工友们开始了抚育、护林、防火工作,一干就是37年,成为名副其实的“林二代”。
孙加成的家离工作岗位有50多公里路程,而且交通极不方便,去上班需要早上5时30分起床做饭,然后请家人用自行车送他到山下,再步行上山,到达单位已经是傍晚时分。吃水需要往返一个小时才能担来一担山泉水,住的是用石头垒的矸棚(石头砌墙,房顶用木棍和柴火覆盖,铺上厚厚的白矸石),照明用的是自己做的煤油灯,做饭还得从家里带来米面油,如果有幸逮只野兔改善一下伙食,那便是最开心的事情了。工作条件艰苦,5000多亩管辖范围转一遍需要半个月,为了干好护林工作,孙加成长年吃住在山上,很少回家,家里许多亲戚都不认识他。为此孙加成还自编了一首打油诗自嘲:“荒山秃岭石头多,一出屋门就爬坡;独住深山思家乡,只因工作无奈何。”
37年来孙加成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植树,从24岁开始,用青春浇灌着一棵棵柏树,把秃石山变成了林海;一件是护林,从40岁开始,用生命呵护着这片树林。37年间,他每天护林巡山15公里至20公里,先后用坏了3个军用水壶、7部收音机,穿烂了不计其数的军用黄胶鞋。经历过与豹子、黄羊、狼、猴等野生动物的近距离接触,也用汗水和心血浇灌了林区的一草一木,与它们一起成长、成熟、慢慢变老。经过两代林业人的努力,林场的成林面积已达2.7万亩,使之跻身国家重点公益林区。
10月25日,年满60岁的孙加成离开了他工作、生活了37年的林场,退休回家。“舍不得、舍不得”这是最近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