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监管难,是长期困扰各级农发机构的一个难题。农发办想要高质量,施工企业则想高效益,稍不留神,施工队就可能偷工减料,干出豆腐渣工程。我市农发办经过艰苦实践,探索了“六级监督”模式,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
严格标准选人才
“六级监督”的关键是选人才。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客观具体的选人标准;其次,规范选人程序,确保选聘过程公开公正公平;其三,从严把关,优中选优。六级监督的选聘既积极又慎重,保证了监督人员的质量。
明确职责压任务
一级监督对本组所有工程负责, 对施工过程跟班把关;二级监督对本村所有工程负责,重点抽查工程质量,营造施工环境;三级监督承担监督指导责任,对项目区所有工程质量负责;四级监督负责分包村所有工程,检查前三级监督的工作、协调上下关系;五级监督肩负组织、协调、指导、管理、监督、验收六重职责;六级监督每半年到项目区视察一次,提出建议,要求整改并反馈情况。记录监督日志,参与竣工验收是六级监督的共同职责。
适时培训提素质
六级监督人员确定后,先召开专门会议,对监督员进行培训。请往年优秀监督员传经送宝,现身说法;农发办领导讲解政策法规、监督职责、工作要求;请监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传授监督要点、注意事项;市办干部深入分包乡(镇)、村与监督员进行面对面交流互动,现场解疑释惑。
搭建平台创环境
首先,市农发办召开动员大会,对六级监督工作做出部署,给六级监督人员创造工作条件;其次,发放监督聘书,让他们名正言顺履职;其三,安排六级监督员集中和工程队负责人对接,加深了解,建立互信;其四,将印制有农发政策、工程设计及施工标准、监督要点、监管流程等内容的监督手册,发到每个监督员手中。怎么监督,监督什么一目了然,监督程序、监督责任清清楚楚。
多策并举抓管理
六级监督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管理组织,强化管理尤为重要。一是加强联系,建立感情。首先给六级监督人员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其次加强联系,关怀体贴,以情动人。二是借助组织,施加压力。通过项目乡(镇)政府,将监督工作纳入包村国家干部及村组干部的年度考核目标,将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三是强化沟通,良性互动。建立六级监督员例会制度,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座谈会,总结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强化措施保成效
一抓样板示范。每类工程实施前,农发办都要组织施工队打造一个样板工程,然后召开现场会推广,使与会人员实地模似监督过程,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二抓典型。在一到六级监督员中各树立一个榜样,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三抓奖惩。通过召开总结表彰大会,优秀六级监督员进行了表彰;对没有参与工作的监督员给予除名。 四抓指导。财政局领导经常深入项目村检查工作,了解六级监督情况,解决了实际问题,确保了六级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
六级监督涵盖了从村民代表到社会各界六个层面的人员,形成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方位立体式监督网,消除了死角,避免了盲区,解决了施工监管缺位不到位问题。
六级监督确保了农发项目从头到尾都有农民参与,施工标准、监督要点毫不保留的交给群众,工程干的好坏由农民自己把关。群众啥都清楚了,怎么还会有怨气发牢骚呢?
实施六级监督后,农发工作不但在项目区家喻户晓,而且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界人士的宣传,渗透到了社会的四面八方。农发项目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农发工作的社会影响空前提高。
焦作市农发办在全市推广沁阳的经验,省农发办肯定沁阳的做法,财政部网站、中国财经报等媒体专门报道沁阳六级监督的成功实践,“六级监督”已经成了沁阳农业综合开发响当当的品牌。
通讯员 田路路
箩多面自细
曲折
我市农发办实施的六级监督措施,确保了我市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高标准、高质量,不仅受到了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而且还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焦作市在全市推广沁阳的经验,乃至成为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一张响当当名牌。对于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本报曾做了连续报道。
俗话说:“箩多面自细。”要想磨出精粉细面,就必须多遍过箩。一遍箩,一风吹,永远得不到精米细面。六级监督就好比六遍过箩,层层检查。一个项目上马施工到竣工交付使用,要经过六道程序进行把关和过程监督。想要偷工减料的老板,就是有当年关公过五关的本事,也难过这六关。难怪我市这么多农发办项目没有一项豆腐渣工程。
农发办的六级监督经验好,操作性又强,对于所有工程项目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