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文钊
本报通讯员 毕 晶
10月23日,记者在博爱县金城乡北里村金杯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看到,大片绿油油的芹菜已经成熟,几名工人正忙着收菜。
“这200多亩地种的全是芹菜,已经成熟了,正在分批收获,现在每天都能往外运送好几车芹菜。”该合作社理事长侯民说。
“种这么多芹菜,销路和效益有保障吗?”记者问。
“没问题,2008年成立合作社之前,我做过10年的蔬菜经销生意,对市场很熟悉,而且现在还和郑州三全食品厂签有供货协议,所以我们合作社种的菜不怕卖不出去。”侯民说,“虽然芹菜市场价格不高,但是我们在卖菜上下功夫,每一棵菜都经过精挑细选,当天收、当天卖,将最好、最新鲜的菜投入市场,菜的价格自然也就上去了。”
侯民说,种大众菜、卖精品菜是他在合作社中推行的“精种细卖模式”,这样可以把低成本的菜卖出高价钱,保证社员的收益。
走进该合作社大院,记者看到两个500立方米的蔬菜保鲜库正在进行调试,即将投入使用。
“你们卖的不都是新鲜菜吗?怎么还建保鲜库?”记者不解地问。
“我们这是为了防止蔬菜滞销和天气恶劣的时候给菜农带来损失。”侯民解释说,“天气恶劣的时候,菜农的菜既不好卖,又没地方储存,最后全都烂在地里,损失非常大;天气好的时候,蔬菜获得大丰收,又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菜价非常低,对菜农来说同样会遭受损失,所以我们建了保鲜库,防止‘菜贱伤农’啊!”
“你这些年挣了不少钱吧?”记者问。
“也没多少,利润都让给社员了,合作社每年还要投入30万元到50万元的建设基金哩!”侯民说。
几年来,凭着“精种细卖”的经营理念,该合作社已从最开始的流转土地120亩发展到了现在流转土地260亩,从刚开始的露天种植发展到了现在的大拱棚种植,并建成了2座现代化蔬菜保鲜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