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汤保成,是我人际交往中的一大幸事。
我和他的结缘,自然是从《焦作日报·山阳城》文艺副刊开始的。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初到山城,孤身一人,举目无亲。当时世风淳朴,人心向善,人际交往中没有刻薄的巿侩气,没有薰人的铜臭味,也没有那么多人费尽心思钻营和发财。能在报刊上把自己的手稿变成铅字是一件十分体面的事,会让不少人抬举和高看。我就在独处山城的公余时光里,深居简出,如痴如醉地做着文学迷梦。怀着欣赏和挑刺的复杂心态,格外关注着在《焦作日报·山阳城》文学副刊上露面的作品和作者。偶然发现了一个发稿频度极高的汤保成。
好像一夜成名。汤保成没有起跑和过渡,顿时成为《焦作日报·山阳城》文学副刊上头角斩露的一颗明星,灿然四射,引人注目。
约两年多的时间,几乎每周一版的文学副刊上,都会刊发汤保成的作品,或是诗歌,或是散文,皆清丽脱俗,曲婉深致。那是一种洗尽铅华的月下私语,一种纤尘不染的圆荷泻露。真实无瑕的思想情感借助作者天才的写作能力,篇篇锦绣,字字珠玑。读来真让人一吟三叹,唇齿生香,汤保成散文的独特风格一出手便卓尔不群,使因循多年的山城文坛顿开生面。其写景、言情、状物、叙事皆成妙语,如得神助。道出人人心中所有,却是人人笔下所无。当年副刊部主任刘金忠多次称道:汤氏散文乃山阳当之无愧第一人。
怀着鲁班学艺的崇敬心情,选一个云淡风轻的明媚春日,我专程回到原籍孟州,去拜望这位转业回乡的军旅作家。在孟州西部清风岭紫金台上,登临送目,阡陌纵横,绿柳飘风,新秧翻浪,千里黄河如带蜿蜒东去。这位能赋诗、善属文、长于治印、乐于书法的河阳才子,指点着黄河岸边绿树掩映的隐约农舍,说那就是他世代居住的家园。是他生命的源头,也是他创作的源泉。在这著名的河阳八景的紫金巅顶,我已深刻感受到他对这块古老土地的炽热情感,那是一种无须夸耀却终生相守的生命胎记。
这是我和汤保成的孟州初识。二十五年来,彼此工作不断变动,但空间距离从未影响双方的交往和联系。聚而论道,谬托知己,与我之德业大有补益。他文渊深广,悟性极高,凡文学、文艺、文化的话题均可触类旁通,言必中綮。但也绝不似那些浅薄为文而虚张声势者自高身价。汤保成天生一副古道热肠,急难相助,从不推托。我曾多次半嗔半赞对朋友称他为“孟尝君”,因为确有几起来自偏远地区的文学发烧友慕名前来,他收留在家里,管吃管住管盘缠。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这些人多是秋风客,鳌鱼脱却金钩去,摇头摆尾再不回。吃喝是小事,功夫贴不起呀!他总是很厚道说一句话:上门即是客,都不能慢待。他对素不相识的游方者尚且如此,难怪朋友圈中有人誉之为“及时雨宋公明”,人称“江湖上第一条好汉”。我知道大家戏言背后的尊敬和善意,但总觉得假模假式的宋江实难和汤保成类比。他身不在江湖,心不存魏阙。比宋江真诚,比好汉斯文;为人带三分侠气,处事怀一片素心。在人心不古、善念贬值的浮世,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厚道人。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厚积薄发的汤保成如鱼得水,后来居上,充沛的创作精力使他的文学才华尽情迸射。1995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散文集《黄河魂》,时任文化部党组书记的高占祥欣然作序。在我的印象中,这应该是山阳城作者群中的第一部散文集。但原先在文艺副刊中竞露峥嵘的才俊却先后改弦更张,有的高升,有的厌倦,有的另觅发财门路去了。对孔方兄的口诛笔伐终究抑制不了金钱的诱惑,虚幻的高尚毕竟难以抵御急迫的现实。文学的痴情种蜕变为始乱终弃的轻薄儿,似乎成了巿场经济背景下文学的宿命。昨夜西风凋碧树,纷纷落叶飘香砌。正在不少人感叹枇杷晚翠、梧桐早凋之际,汤保成却又爆出了一个大新闻:由他编剧的二十六集电视连续剧《太极英雄》在焦作开机拍摄。这是一部以陈式太极拳的创立和发展为主线的电视剧,反映了明朝天启年间云谲波诡的宫廷角力和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剧中塑造了一个壮志未酬的亡国皇帝,一个豪气干云的农民领袖,一个创立拳术的绝世英雄,一个醉心弈艺的落魄书生。汤保成用大开大阖的手笔打造一部撼人心魄的情感大剧,让不少心情落寞的朋友为之一振。受作者之邀,我有幸参与到电视剧的摄制过程中。南下长沙,辗转横店,北上京城。亲眼目睹了汤保成通宵达旦夜以继日的疲惫经历。最难忘的是那一次拍摄片头画面,时已隆冬,凌晨五点,黄河大坝上开动两台电机照明,几只铁皮船把五百多群众演员渐次送到河中的鸡心岛。在惨淡灯光映照下,大野无极,山衔微云。四围波泛冷光,东天晨光曦矀。所有的太极健儿一律身着白色练功服,在他们舒展腾挪的身影背后,一轮红日在大河奔流的浪花上冉冉升起,把浪尖和沙滩涂上满目金辉。这唯美的画面让导演一次次大呼OK。回头再看歪倒在一旁的汤保成,连日的劳累使一向优雅的形象显得极其狼狈,廉价的黄棉大衣把他裹成一个邋遢不堪的套中人。
《太极英雄》摄制和播出的过程,完成了我对汤保成人格的再认识。他的心胸绝非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文人所能企及。这是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大眼光,大定力。在他儒雅外表里,却有着黄河汉子那淡定自然坚若磐石的沉稳和刚毅。读一读本书中收录的那一篇《小浪底情思》,似乎门开一扇,由此走进他风雨不摧的精神家园,从而为他高尚人格的形成找到原生态的注脚。古人有言: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我常常感佩古圣先贤为我们提供了慧眼识人的交往指南,也常常慨叹用这些至理名言衡人论事总陷于伤感。古人不轻交,交友必不负。今人之交友,订盟若儿戏。指天誓日,舌绽莲花,能感动得顽石点头。但一与利涉,顿成水火。轻则分道扬镳,远翔高引;重则反目为仇,落井下石。反观电视连续剧摄制的全过程,其间一波三折,枝节横生。有关部门的突然变卦,赞助企业的釜底抽薪,大嘴朋友的指天卖月,债权单位的催租逼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有的压力和责任都落在作为编剧和制片人的汤保成肩上。首次“触电”的汤保成有无数个理由一拍两散,但他硬是凭着超乎常人的坚忍和刚毅,奇迹般地渡过了重重难关,完成了全剧拍摄和后期制作,并最终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全剧播出。
多年来我一直在咀嚼这枚槟榔,因为汤保成临难担当的精神强度令所有知情人心存景仰。这期间有多少大事难事?有多少逆境困境?有多少变生肘腋?有多少萧墙祸起?言而无信和临场抽腿使箭在弦上的拍摄工作进退维谷,险象环生。但难能可贵的是,我从未见汤保成动过怒、发过火、失过态。他默默承受着接二连三的意外变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与人绝不出恶声。最后关头他出让了自己几十年心爱的文物藏品,直到完成了连续剧最后的杀青。负重前行的骆驼,万幸没有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
一不小心,我在上文带出了汤保成文物收藏的话题。诸君不知,汤保成仿佛天赋异秉,在涉及文化的不少领域都有深厚的学养和造诣。他是全巿有名的文物鉴赏权威,和那些经常在央视鉴宝栏目中露脸的几个大腕过从甚密。在他的茶室里经常可以遇见捧着坛坛罐罐慕名而来的造访者,带着忐忑的心情,打开层层包裹的纸团,把一些斑驳古旧的宝贝呈送在汤老师的法眼前。这时的汤保成犹如悬壶济世的老中医,听声辨味,望闻问切,然后在充满期待的眼神中说出子丑寅卯。他的话有时是十分残忍的判决,会让那些走眼上当者玉容失色。我不谙此道,但我信服他的眼力。2008年我搬家到离工作单位较近的小区居住,他从北京来看我,送了一块鸡蛋大小的貔貅作贺仪。在我眼里,这不过是一块还算耐看的光滑石头。他见我不上心,便直言相告此乃真正的和田籽玉。我当下欢喜,千恩万谢收下了。现在也不知道在哪个角落中委屈着。现在想来,犹觉自己有眼无珠,孤陋寡闻,致使明珠投暗,空负了高友雅意。
三年前,汤保成因年龄关系彻底离开工作岗位,受朋友之邀,到北京去干大事了——他就有这样令人称羡的人缘,随时随地有人在期待他、接纳他。而这正是他几十年的善根结出的满树善果啊——这确实是一件惊世赅俗的大事:承担新版《四库全书》的编辑和出版。我真心为他庆幸,并坚信他能做好这一文化壮举。汤保成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轨迹创下了品牌,证明他是一个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人。他命定是为文化而生的,这就注定了他一生的荣辱、毀誉、进退都与文化休戚相关。但同时我也深感惋惜,为他和文学的别离,为此地那些痴心粉丝对其美文的殷切期待。精力有限,事难两全,他能这样已属不易。对一个偶像的远去,我们只有如此自宽自解了。
好像是为了减轻我无谓的担心,也好像为了向读者传达岁月静好的信息,上一个月我邮箱中收到了汤保成从北京发来的33篇散文作品。说要结集出版,嘱我写点文字。读着老朋友灵动飞扬的锦绣文章,我自然喜不自胜。和以前有所不同的是,原来的作品浅吟低唱,曲致深婉,这一集作品意蕴深厚,笔调郁沉。作者从文物古迹中追寻历史沿革,朝代兴亡。从断碣残碑中发思古幽情,品前朝余波。从前是小夜曲,此番是咏叹调。胸藏万壑的汤保成如百变圣手,又将自己文学风格的另一面展示世人。
我对他说,评析他的散文已经超过我的能力,我倒乐意写出和他曾经相伴而行的文学历程。
他答应了,并信誓旦旦,这一集出版后,便金盆洗手,封刀还山,决不会再写作品了。
我哈哈大笑,对着话筒一字一顿: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