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言
11月2日,将成为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李玉香一生的记忆。
因为这一天,作为我市出席党的十八大的唯一基层代表、全省法院系统唯一的代表,李玉香启程赴京,出席党的十八大这一举世瞩目的盛会。
手捧欢送的鲜花,回望25年来在民事调解岗位上的坚守,李玉香的泪水奔涌而出……
欣慰的泪 执法为民责任如山
那是欣慰的泪水,幸福的泪水。
无上的荣誉,神圣的使命,李玉香深知肩头的责任。她说:“组织把这个荣誉给了我这个‘老民事’,是对全体法院干警的肯定,也更坚定了我做好民事调解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只要用到心,使到劲,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鸡毛蒜皮里也能调出大和谐。”
李玉香,人称“铁案法官”。
25年审理案件2600余件,涉及600多家单位,涉案家庭5000多个,让200多位老人得到赡养,让100多个家庭破镜重圆。
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3年结案数为全院第一。
办案多,结案快,不难。难的是所办案件件件经得起历史考验,无涉诉信访,无违法违纪,没有一起被上级法院发回重审。难的是能调则调,决不一判了之,所办案件调解率接近80%,当事人双方均服判息诉,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案结事好。难的是不是调解一件两件,不是调解一年两年,而是一坚持就是25年。
这,不仅在全省法院系统绝无仅有,在全国法院系统也不多见。
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要求全省法院系统总结学习李玉香的经验。继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荣立省高院二等功后,2011年,李玉香收获了她个人的首个省高院系统一等功。同年,她被中央政法委授予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荣誉背后,是对事业的热爱,是强烈的责任感和扎实的工作。
李玉香干工作“扑身”是出了名的,仅阅读卷宗就可见一斑。每份卷宗,李玉香都要反复琢磨,读懂读透,当事人的陈诉、请求、证据,甚至包括动机、心态、性格等在卷宗里都能显露。卢某诉市卫生材料厂劳动争议一案,三尺纱布惹出9年诉讼,仅判决书就下达了28份。为了看懂厚厚的卷宗,李玉香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整整4天,在3张正八开的打印纸上,用蝇头小字密密麻麻地理出了案件的脉络,书写文字超过3000字,用各种符号标示着28份判决书发生的时间、判决结果、当事人的反应和它们的交错关系、案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从卷宗里,她读懂了卢某的倔强,读懂了9年漫长诉讼对双方的伤害,读懂了双方骑虎难下的尴尬。有了这些理解,李玉香有的放矢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和解。25年,她审理案件的卷宗垒叠起来超过百米。
深入现场是李玉香多年办案的原则。王某与修武县王屯村委会2006年的土地承包纠纷案,盘根错节,头绪复杂。为了解案件,李玉香一趟又一趟到该村走访,先后与村委会负责人、王某、见证的村民进行座谈,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开庭当天,她首先把村委会主任叫到办公室,指出村委会在这件事上的不妥之处;然后又把王某叫到办公室,同样说出了他的不周地方。由于双方在开庭前都已经被李玉香评说得心服口服,因此,一开庭,审判就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双方相互承认了各自的不足,当庭调解。整个审判下来,法庭充满的不是火药味,而是宽容、和解。武陟县三阳乡两家人因为一亩六分地打了10年官司,李玉香以高度的责任感,历时3个月,往返数十次,把这个原本应由行政部门解决的案件成功调解。为了调解一件离婚案,不让一对有感情基础的夫妻因赌气离婚,李玉香打了30多个电话女方都不接,她和庭长5次走访,女方避而不见。第六次上门的李玉香终于感动了当事人,说出了心中症结,李玉香趁热打铁,让这对夫妻重归于好。
真情的泪 把当事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李玉香,47岁,朴实家常,快人快语。
平时办案走千家访万户,走到哪里,她就把朋友交到哪里,年轻人见她喊“大姐”,老年人见面叫“闺女”。李玉香说,我是农民的女儿,过过苦日子,理解生活的不易。很多官司都是当事人憋了一口气,非要争个理、赌个气。判决好下,可判决后有些矛盾依然得不到化解,都会成为不稳定因素。调解虽然费时费力,但能让双方顺气,最大限度减轻后遗症。看到剑拔弩张的双方握手言欢,心里比蜜还甜呢,苦点累点不算什么。
2009年9月,温县的张某在一次车祸中被撞头骨骨折生命垂危,一审判决新乡一家保险公司全额赔偿。该保险公司主观认为是车主和张某串通骗取保险赔款,认为一审裁判不公便上诉到焦作中院。
案件到李玉香手里后,被告当面威胁说,如果维持一审判决就是地方保护,官司打到北京也要告到底。
为了解事实真相,第二天,李玉香冒着大雨赶到温县张某家中。走进院子,她愣住了: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摆设;张某头颅凹陷、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张某患有癫痫病的丈夫病情发作,儿子辍学在家。
泪水,无声地淌过脸颊。
这是一个濒临绝境的家啊,怎么能说是骗保呢!
她把张某家的情况一五一十向保险公司作了介绍,但是保险公司始终不相信她的话。她又不厌其烦10余次和保险公司负责人进行沟通,他们还是半信半疑。在这种情况下,李玉香便建议保险公司到受害人家中看一看。当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看到张某家中的情景后,非常震惊,没等李玉香说什么,当即表示愿意赔偿。
结案后,李玉香又多次探望张某,并结合当地政府为其办理了残疾证和低保。
民事调解,鸡毛蒜皮的事多,婆媳矛盾、邻里纠纷、夫妻感情……法官磨嘴跑腿不说,有时还受夹板气。要一碗水端平,让当事人心服口服,不光是需要付诸真情,而且需要办案的智慧和技巧。李玉香在长期的办案过程中总结出了“调解十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011年6月,修武县的薛某和妻子赵某闹离婚,双方都指责对方有外遇。出于为这个家庭考虑,李玉香没有判决,而是到两人所在村子了解情况,当得知他俩青梅竹马感情基础很深,白手起家置下数十万元家业,是一对患难夫妻,俩人之间并没有原则性大问题,矛盾都是来自于生活的细节时,李玉香心里有了数。她给男方讲妻子持家的不易,给女方举出20多个同样的案例进行疏导,看到两人的态度有所动摇,她又适时接回他们在外地上学的儿子让一家团聚。换位思考法、亲情感化法……历时5个月,最终让双方摒弃前嫌,言归于好。
笑脸相迎,捧上茶水,“不着急,慢慢说”是李玉香的开篇语。她说,只有把当事人放在心上,才能走进当事人心里。
愧疚的泪 感谢亲人的理解支持
李玉香,除了是法官,她还是妻子和母亲。
李玉香的生活三点一线:家、法院、现场。但在家的时间,她不是带着卷宗要看,就是当事人打来电话,她的时间,能够给家庭的少之又少。
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加班时间超过1万小时。孩子是由奶奶带大的,孩子从小到大带他出去玩的次数屈指可数,儿子在外地求学生病,忙于工作的李玉香只能在电话里嘱咐儿子输液的注意事项。
去年,当她打电话把荣立省高院系统一等功的好消息告诉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儿子时,儿子在电话里轻轻地说:“妈妈,现在,我终于理解你了!”
放下电话,李玉香已是泪流满面。
对家,对亲人,她有太多的愧疚。
当80高龄的老娘骨折手术的时候,她正在乡下巡回办案;当在公安系统任职的丈夫在汶川大地震救援时,她只能按下牵挂的心为案件忙碌;当孩子走进高考考场时,她在庄严的审判庭敲响了法槌……
心中有大爱,肩头有责任。调解路上,李玉香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