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婧) 10月下旬开始,我市部分地区手足口病发病患儿增多。目前我市的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如何?未来的疫情形势怎样?幼儿家长和学校应该做好哪些防护工作?就家长们关心的问题,昨日,记者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采访。
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回升,但仍处于较低发病水平
据了解,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每年的5月至7月是手足口病高发期,且多半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中,主要症状为发热,口腔黏膜有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等,有的出现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情况。
“从我市的疫情监测情况看,在经历了9月份今年流行季节以来最低发病水平之后,10月下旬开始,我市部分地区手足口病疫情出现回升,已有聚集性病例发生,我市已采取果断措施控制了疫情扩散。”市疾控中心流行病科科长任东分析说,当前我市手足口病总体发病水平低于往年同期,仍处于较低发病水平,家长无须恐慌。
记者了解到,就手足口病的防治,我市早已制订了相关预案,要求各县市区相关部门联防联控,并对疫情监测、医疗救治等工作进行了明确,一旦有重大手足口病疫情发生,就会采取相应对策。
预计12月份达到本年度第二个小的疫情波峰
“根据历年疫情监测数据分析,随着冬季来临,我市手足口病发病将呈进一步上升趋势,预计12月份达到本年度第二个小的疫情波峰。”任东告诉记者,根据疫情发展趋势,市卫生局和疾控中心已经要求各地要根据本地疫情形势,适时启动疫情周分析,重点做好聚集疫情的监视和处置工作。
应对即将到来的疫情波峰,我市各县市区也将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汇报本地手足口病疫情,提出防控建议,提前对手足口病定点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进行一次全面督导检查,督促医疗机构作好应对病例较快增加的医疗救治准备,确保预检分诊、发热疱疹门诊、隔离病房(区)正常运转,并严格落实各项消毒及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预防手足口病目前无疫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最重要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流行季节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时间过长、接触患病儿童、个人卫生较差等,极易被感染而得病。市疾控中心提醒托幼机构和幼儿家长,预防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预防手足口病,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最重要。”任东说,预防手足口病的具体做法是:不带孩子与手足口病患儿接触,尽量减少与患儿家长的接触;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婴幼儿的尿布、擦嘴和洗脸毛巾;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在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最好煮沸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幼儿园和学校的防控工作要注意,活动室、教室、宿舍定时开窗通风,门把手最好使用消毒剂浸泡毛巾每天擦拭消毒一次,搞好环境卫生;玩具和教具要定期洗涤或擦拭,必要时予以消毒;饮具不交互使用,必要时定期消毒;幼儿毛巾流行季节或本(园)校发现病人后,最好每天煮沸消毒一次。此外,幼儿园和学校须坚持每日晨检制度,并落实患儿痊愈后7天才能入园(校)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