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王大姐名叫王同英。50岁那年,王大姐从鑫诚集团退休后,又回到单位职工餐厅当起了“小老板”,到如今已为职工提供了三年的“后勤保障”。
见到王大姐时,她正忙着把职工餐厅里的18张水泥桌、180个水泥凳,反复擦拭。“再过一个会儿,就该为工人准备夜班饭了。”王大姐一边忙活一边说。
鑫诚集团距离市区13公里,职工一般都在职工餐厅就餐。为惠及职工,鑫诚集团原来每顿饭按人头补助20%的就餐费。
以前,鑫诚集团只有一个职工餐厅。由于缺乏竞争,这家餐厅的饭菜质量时好时坏。时间长了,职工不满意,有的干脆就自带干粮,中午就水凑合一顿。
“这可不行!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最高境界就是要把职工捧在手上、爱在心上。”鑫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靳艳军果断决策:挤出资金装修职工餐厅,将其一分为二,并引入竞争机制,同时决定所有职工的午餐和零时就餐,按5元标准,全部免费。所有高管和一线职工凭票排队打饭,企业定期按照饭票与两个餐厅结算。
仅此一项,企业每年要支付餐费200多万元!
企业的钱是花了,但如何让职工吃得饱、吃得好,却不容易。高峰时,全厂职工就餐人数多达700人,尽管有两个餐厅可供选择,可仍然是众口难调。
为了让职工尽可能满意,王大姐从饭菜品种和花样上下工夫。每顿饭,她都要准备油饼、包子、油条,搭配着饺子、浆面条、炝锅面,再加上米饭配上四五个炒菜,让职工们自己选择。有的职工因为手头工作没干完,加班来得迟一些。为让这些人也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她会让厨师们单独做。
“白天这顿饭还好办,夜班饭比较难熬。”王大姐说,每天夜班23时30分开饭,等一切收拾停当上床休息,已是第二天凌晨2时。早上5时多,她还要起床准备早餐。
说起容易,干起来难。有亲戚朋友劝她:“退休了不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还每天跑恁远,这么辛苦图个啥?”
每当这时,快人快语的王大姐,只是微笑着,不说话。
为了提供更周到的服务,王大姐的食堂聘用了厨师、服务人员10个人。
“5元钱随便吃,还聘这么多人,能顾住吗?”记者说。
“每个月的营业额也就是6万多元,10个员工光工资也要1万多元。”王大姐说。
“你要奔着挣钱来,这份辛苦钱压根挣不了。”王大姐说,经营职工餐厅要算大账——车间工人干活累,饭量大些,但还有机关人员来平衡,关键你做得饭菜要可口。
王大姐的努力,自然与竞争有关,但随着了解的深入,记者感觉王大姐心底,还隐藏着一丝别样的情愫。
32年工龄,干过车间一线、机修、后勤……王大姐说,她从18岁进厂,经历了鑫诚集团的辉煌与衰落,再到如今的红红火火,特别是鑫诚集团这十几年的发展,是她一步一步陪着走过来的。
“看着工友一个一个退休离开,总会有一种人将老去的滋味。但我还能守着摊,看着企业发展越来越好,打心眼里高兴。”王大姐说,今年她的一个工友王光英退休后,也来到这儿,继续为大家做好后勤服务。
同时,性格开朗的王大姐也成了新进职工的知心人。每当有新来的年轻工人抱怨活累,王大姐都劝他们,适应工作都有一个过程,要坚持。“看到他们,就好像看到了我年轻时的模样。”王大姐常给年轻人讲起,“企业淘汰了原来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倒烟窑,采用高效节能的隧道窑;燃料也由煤炭变成了煤气站,再到如今的天然气,环境好多了。”
看着王大姐幸福的笑,记者突然想起了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