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视觉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激情满怀庆盛会
美玉琢出大气象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2年1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玉琢出大气象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何平感言

  “玉不琢,不成器。”怎么琢,学问大。用文化打磨玉石,镇平努力从“中国玉雕之乡”向“中华玉都”转身,为产业升级找到了新途径。三产融合顺风顺水,经济和社会发展跃上新高度。

  能把“璞玉”的特色优势变为产业优势,镇平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大力弘扬中国的玉文化,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艺术水准,形成产业链条,展示河南形象,铸造独具地域特色的玉文化品牌,变文化软实力为发展硬实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化大省河南,很多县市和镇平一样,文化资源丰富,产业化发展得天独厚。突出地方特色,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既是建设文化强省之必须,更是科学发展、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之要义。

  □王玉献

  镇平,“有美玉于斯”。

  5000年前,镇平人与玉结缘,开始制玉。从此,在南阳盆地一隅,琢玉之声绵绵不绝。玉,成就了镇平“中国玉雕之乡”美名。

  玉,承载着镇平人的致富梦想。全县100万人口中,近30万从事玉雕及其相关行业。镇平荟萃八大系列美玉,涵括十大专业市场,全国50%玉雕挂件、30%玉雕摆件源自这里。玉雕产业年产值超百亿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镇平玉的足迹。

  玉,为镇平增添了诸多荣光。镇平不产玉,却琢天下美玉,做天下玉生意,成为国内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创出了“无中生有”经济现象。世界各地经营玉器的地方,几乎都能见到镇平人。

  小“玉”也能成大“器”。在镇平,玉雕产业是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这是我们长期实践得到的共识。

  镇平未来的蓝图中,玉仍然是浓墨重彩的“主角”。打造国内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华玉都”,是镇平人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

  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玉雕产业,要求我们必须有更高的站位,用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冷静审视繁荣背后的不足和亟待突破的瓶颈:

  品种齐全,但整体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市场规模全国最大,但专业化程度不高;地域性品牌响亮,但缺乏叫响全国的品牌;文化优势独特,但挖掘、弘扬不够,过浓的商业味道遮掩了玉文化的光彩;产业链条相对完善,但一些关键环节薄弱,人家玉料一打“喷嚏”,我们市场就“感冒”……

  现实呼唤转变。促产业发展,促转型提升,镇平才能插上腾飞的翅膀。

  思路越来越明晰:加快玉雕产业向玉文化产业的转变,通过转型升级,实现民富县强。

  我们正通过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玉产品加工销售基地,构建中华玉文化研究传播中心等措施,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华玉都”。

  沿着这条路,镇平在持续的“转”中探索与实践。

  在产业升级上“转”。我们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的专家学者“把脉问诊”,高标准制订产业总体规划;用项目来完善功能、扩大规模、拉长链条,谋划了总投资120亿元的70多个重点项目。

  “国际玉城”将产业、文化、生态、旅游融为一体,今年4月晋升为国家AAAA级景区;“天下玉源”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玉料批发交易中心和玉原石集散地,以突破原料“瓶颈”制约;筹建中的“玉雕工业园”,引导分散的加工户、点进区入园,动员小作坊战略结盟,实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在文化弘扬上“转”。玉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奇葩。弘扬玉文化不仅是镇平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所需,更是落实省委“挖掘文化内涵,提升艺术水准,展示河南形象”要求的使命所系。

  我们成立中华玉文化研究会和独山玉研究会,承办南阳玉雕节和宝玉石博览会,举办玉雕精品全国巡展,加大推介大师及其精品力度,举办玉文化高峰论坛,邀请专家学者传经授艺。

  在品牌创建上“转”。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品牌作支撑。我们通过大力培育“名师、名品、名店、名企”,向品牌要市场、以品牌扬特色、用品牌提内涵。

  叫响镇平玉雕品牌,离不开一流的设计师、雕刻师。我们通过“内育外引”,由单向师徒传承向多维培养提升转变,实施大师创意园、玉雕职教集团等人才平台项目,培养后备技术人才的同时吸引外地一流人才,打造大师名家云集的玉雕人才高地。目前,我们拥有省级以上工美、雕刻大师148人。

  在管理服务上“转”。吸引更多天下玉商投资镇平,加快玉文化产业发展,优质的管理服务、规范的市场建设不可或缺。

  我们成立了玉管委、投资公司和文化演艺公司,在管理、投融资、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对十大专业市场进行功能分工、经营分类,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玉器质检机构的监管,提升售后服务水平;规范经营行为,建立诚信体系。

  伴随玉雕产业向玉文化产业的“转身”,镇平人深刻地认识到,小“玉”能做大文章,小“玉”带动了大发展。

  时下的玉雕湾终日人潮涌动、游人如织。玉文化产业带动的旅游、购物、娱乐,让“试验区”变成“大景区”。镇平跻身“全省黄金旅游热线”,拉动了旅游、物流、金融、房地产等多产业的共生共荣。

  我们利用玉商雄厚资金办工业,利用宝玉石博览会和玉雕节引资金,利用“中华玉都”美名招客商,工业因玉添“动力”。如今,县产业集聚区入驻项目93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7个,和玉文化发展实验区联袂舞动,相互呼应。

  20多万玉雕从业农民走出田野,土地加速向种粮大户流转,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步伐加快,全县粮食总产“九连增”,连续6年总产在10亿斤以上,作为省粮食核心主产区,我们装满了丰收的喜悦。

  城乡统筹步伐逐步加快,新城区、试验区、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区融合”,一个近40平方公里的“豫西南现代化中等城市”呼之欲出。

  因为产业带动,人口不断集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势而起。全县首批规划的22个试点中,有17个以玉产业为支撑,玉雕加工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同步建设,传统的乡村有了现代城市的气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虽然前路还长,但只要依托优势、紧抓特色,我们对民富县强的明天充满信心!

  (作者为中共镇平县委书记 河南日报编辑陈炜、屈芳)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