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党报热线/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李玉刚:“捐髓”传递人间大爱
我市642人进入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确认
注意家庭用火用电 谨防冬季火灾发生
重病女职工王美丽维权案尘埃落定
  找“生”路
“先救谁”是事实判断
而非价值判断
模仿“骑马舞”须慎重
第十四期储蓄国债
10日开始发行
城区段跨渠桥梁建设近半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2年1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法倡导答谢恩人的良苦用心
□傅达林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将于12月1日实施的《山东省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条例》,规定受益人应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成员表达谢意,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一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向来不可能单靠法律一种机制,道德的机理在调控人类行为、熨帖社会关系上具有重要功能。如何让见义勇为者利益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就成为立法激励见义勇为的必然途径。山东立法正是通过对见义勇为者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保障,为社会和谐注入道德的基因。

  在物质利益方面,山东立法不乏耀眼的规定,诸如见义勇为者可享省劳模待遇,见义勇为受伤治疗期按全勤算,见义勇为者干个体免缴税费等,无疑能够为见义勇为者提供极大的物质帮助,消除人们因见义勇为可能带来不利后果的担忧。更难能可贵的是,山东立法还将对见义勇为者的保护,延伸至其家属、子女,从就业、住房等多方面予以优先保障。这种惠及亲属的立法设计,无疑从制度上增强了人们对见义勇为的行为选择。

  在精神利益方面,引起舆论争议的是规定见义勇为受益人应答谢恩人,这可能会让人感到“强扭的瓜不甜”。其实,立法的用语是受益人“应当”表达谢意、予以慰藉,而不是将其作为一项有制裁条款的“必须”义务。一般而言立法应尽可能少地规定类似“无盾”条款,但这里主要体现出立法者对见义勇为的精神激励,在全社会倡导公民知恩图报。这种对见义勇为者精神利益的保障,无疑具有更现实的指向意义。

  受助者感谢助人者,这原本是基本的道德常识与公民良知。但现实有时显得很诡异,少数受益者在被救之后溜之大吉,司法实践中受益人将见义勇为者告上法庭的事例也不鲜见。山东立法正是为了保护见义勇为者的精神利益,防止受益人因害怕承担补偿责任而伤害见义勇为者的积极性,才将道德层面的自觉行为上升到法规层面来规范。

  立法促进见义勇为,当然还需要关注规范本身能否贴地而行。例如对见义勇为者本人及亲属在各方面的优先保障,立法还只是原则性的规定,相关政府部门能否从中自觉找到各自应尽的义务,优先的具体执行标准究竟如何,可能都需要进一步明确,以防止政府部门在具体执行中落空。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