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虽然这几天天气较冷,可新区苏家作乡石涧村村民王淑芬家的蔬菜大棚里却温暖如春,她正忙着培育菠菜、生菜、小白菜、油麦菜菜苗。11月7日,记者跟着王淑芬在大棚里忙了一下午,感受农民在家门口挣钱的忙与乐。
中午吃过饭,记者走进王淑芬家的蔬菜大棚,这里犹如一个绿色加工厂,到处弥漫着泥土与蔬菜的清香。在一片菠菜苗的尽头,记者看到王淑芬正和家人忙碌着。走近一看,刚从土里钻出来的菜苗绿油油的。王淑芬指着眼前一片菜畦告诉记者,那些小苗是生菜,再过一个多月就能上市了。为了接上茬儿,她打算在旁边的空地种上油麦菜。
看到记者挽起袖子准备和她一起运土种菜,王淑芬禁不住笑了。“撒完种子,你这身衣服就变成吸尘器了。”记者没多说,和她从土堆旁抬过来一个大筛子,将土放到筛子里,然后把筛子搬到一个事先整理好的空地上,一晃动,很细的土就落了下来。就这样筛了几筛子后,筛子下面便出现了一个小土堆。王淑芬用一块方形的小木板将土堆推平,土层大约有10厘米厚。紧接着,她又在上面撒了一层“粉末”。她说,那是给种子补充营养的肥料。
前期准备工作做完,接下来是撒种子。王淑芬一边撒种子一边向记者讲解,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就有点手忙脚乱了。王淑芬撒在地上的种子很均匀,而记者一把撒出去,发现种子都聚在了一起,王淑芬不得不把种子一粒粒分撒开。忙了一会儿后,记者的衣服果然如王淑芬所说,到处都是土,脸也成了大花脸。看着记者灰头土脸的样子,王淑芬笑着说:“这回你可知道餐桌上的蔬菜凝结了农民多少心血和汗水了吧?”
一个多小时后,撒完种子的苗床看上去更加平整了,记者以为育苗工作就此大功告成,正沾沾自喜时,王淑芬两手各拎着一个喷壶走来,准备为刚撒完种子的苗床浇水。
没来得及休息,记者又学着王淑芬的样子,拎起盛满水的喷壶,沿着不到半米宽的小道,一边走一边给种子浇水。那盛水的喷壶有10多公斤重,虽然提起来不费劲,但浇水时因为掌握不好力度,又犯了撒种子时的老毛病,有的地方水浇得太多,而有的地方还有干土。再看看王淑芬,手臂时高时低,有节奏地控制着水流,水如细雨一样地均匀地洒在了苗床上。不到半个小时,浇水这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了,记者找块砖头坐下来,看到裤子和鞋都被水淋湿,不免有些难为情,同时也意识到,种菜不仅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
记者看到,王淑芬家的大棚里种了菠菜、生菜、油麦菜、小白菜等绿叶蔬菜,整体长势良好。她说,种下去后,只要保证充足的水分和足够的温度,到春节上市不成问题。如果赶上像去年那样的高价,一亩地少说也能赚两三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