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过后,气温转冷。
一组来自山阳区的经济数据却让人如沐春风:今年1~9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07亿元,同比增长24.9%,居全市前列。
“党的十七大以来,山阳区的工业发展依靠调整结构带动、集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驱动,正逐步完成新型工业体系的架构。”山阳区委书记孟令武说。
调整结构带动工业升级
作为中心城区,山阳区工业基础薄弱、总量偏小。上世纪末,该区依托沿山资源,形成了以小水泥、小耐火材料、小冶炼、小化工、小煤矿为主的工业企业集群。然而,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2000年至2006年,该区毅然关停了辖区80多家产能落后的“五小”企业。辉煌一时的工业经济不但陷入低谷,财政收入也遭遇了冰点。
面对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大背景,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青岛汉缆500KV超高压生产线的成功落户,堪称盘活老城区企业资源的典型。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这家被称为“中国中小企业成长100强”的青岛汉缆焦作分公司,总资产已近3亿元。随后,蓝资科技、科瑞斯达LED等项目纷至沓来……
依靠科技创新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该区的必然选择。然而,该区的实际是:老城区的空间局限等状况已成瓶颈。如何破解?如何进一步优化全区产业布局?
集聚发展推动工业转型
“按照国家新时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要求,打造一个以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和高利用、低排放、无污染或污染小的绿色循环经济循环链,进而实现山阳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孟令武说。
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已然明确。2008年12月,山阳区在中原路以东、山门河以西、焦辉路以北、南山路两侧,规划建设总面积6.59平方公里的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应时而生,成为我省首批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
资源从哪儿来?经济要发展,发展用地是关键问题。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地处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南北落差80米,冲沟纵横交错。通过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和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同时整合闲置土地1000余亩、冲沟坡地700余亩作为建设用地。今年5月,省产业集聚区联席办公会议正式通过该集聚区规划调整方案,同意其向西、向北扩展2.16平方公里,集聚区总规划面积达到8.76平方公里,进一步扩展了集聚区的发展空间。
土地有了,产业如何布局?焦作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依托辖区装备制造企业,形成了以各类压力容器、工矿设备制造为主的专业化、协作化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先后引进了力合热导压力容器、金结化工压力容器、柯如机械、鼎力机械等多家矿用设备、器材制造项目,装备制造产业由小变大不断升级。福托光源LED路灯项目、强信金属、陶瓷粉末注射成型技术项目等新型材料项目开工建设,新兴材料产业从无到有集聚发展。眼下,投资3.6亿元的中晶实业高科技纳米碳酸钙项目和投资3.6亿元的恒艺双喷项目已经开始生产;投资3.2亿元的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荣格科技(焦作)工业园等10个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目前,该区的工业经济已跃上发展的快车道。
科技创新驱动工业发展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今年年初以来,山阳区继续按照‘科技强区’战略,先后聘请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高科技人才当企业科技顾问,并与清华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签署战略合作意向,定期开展科研成果与项目对接活动。”该区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玲说。
在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基础上,该区突出发展以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加工为重点的机械装备产业,以替代石油能源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有机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电子发光材料、环保节能建筑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不断提高研发能力,拉长产业链条,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向高端集聚。为此,该区将发展目标瞄准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着力引进知名度高、实力雄厚的大集团、大企业。多碳醇助溶剂项目依靠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成功研发出新型醇基液体燃料及自动气化灶这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6项国家专利技术、1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的新产品,成功实现以醇代油,为化解石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两大世界难题进行了有益尝试。
无独有偶。位于该区的市科瑞斯达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5英寸LED蓝宝石基板生产技术获得突破,标志着我市大尺寸LED蓝宝石基板切片、研磨、抛光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填补了省内空白。
眼下,该区组织科技专业人员进企业调研已形成常态,定期将辖区工业企业依靠自身技术力量无法解决的难题筛选汇编,建立了企业技术难题信息库。截至目前,该区有100余家企业与国内10家科研院校建立了20多个产学研联合体,实施合作项目60多个,转化各类科研成果30项,辖区80%以上的超1亿元企业都建立了研发机构。
纵观山阳区工业的嬗变之路,一个初步具备高成长型、高附加值、高科技特征的工业产业体系已具雏形,并将有力拉动全区的经济发展。 郭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