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莫言的极限与局限
人人都不冷漠 社会就温暖了
捐赠物资运费难题
该如何化解
原创文学
多地高校取消长跑
大学生体质下降引关注
一杯温酒好过冬
武汉车展儿童模特
穿比基尼登场引争议
27岁女孩
1.4万元游遍中国
大学生“闪辞” 多方都应反思
青年课堂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杯温酒好过冬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初冬的傍晚,虽然没有风,气温却早已降至零度以下,突袭而至的一场雨让人猝不及防,更阻碍了文友田兄回家的路。在我家的这个下午,久未见面的我们相谈甚欢。他拒绝了我的一再挽留,急着要下楼回家去,然而窗外冬雨潇潇,这下只能客随主便了。

  几年不在家里留客吃饭了,幸好还有一套电火锅派上用场。我帮妻子迅速清洗了白菜、萝卜、芹菜、粉丝、菠菜等,妻子则把牛肉化了冻,切成片状,插上火锅。我找出一瓶“老酒”,说它老,是因为这瓶酒放在厨房的一角已经十年了,甚至酒瓶外面沾满了浮灰。我把酒倒进一个陶瓷的酒壶里,在灶上的温水锅里煮了一阵。在城里长大的田兄在一旁瞪着眼睛看着有些吃惊。

  酒过三巡,房间里的温度似乎也提高了几度,我跟田兄聊起20多年前老家的老辈人温酒喝的旧事,通常是在寒冬腊月里,窗外天寒地冻,白雪纷飞,那时物资匮乏,家家都是家徒四壁,但喜好喝酒的人家常备着能盛三两白酒的锡酒壶,把散酒倒进去,放在炉子上,不一刻,壶中的酒热了,拿起来倒进小杯中,酒香迅速弥漫在小屋中,菜也不算美食,顶多一碟花生米,或者是一盘盐豆子炒鸡蛋,已经算是奢侈了。如果家里来了客,我们只有在旁边眼巴巴看的份,虽然家贫,但妇女和儿童不上桌却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现在想来,这被火炉温过的酒,除了对肠胃好,更是慰藉了老一代人苦闷的心灵,给艰难的生活增加了几分暖色。

  我在10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次醉酒的经历,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父亲请几位乡邻帮我家拉土垫宅基地准备盖房子,那时邻里之间关系非常淳朴,互相帮忙出点苦力不要给工资,只要好酒好菜招呼着就行,不像现在动辄就和金钱挂钩。晚上吃饭时,一个堂哥跟我开玩笑,非要灌我喝酒,其他人也在旁边嘻哈着起哄,就是这样的锡酒壶,不觉着多苦,反倒有些甜,我至少喝了半壶,那一夜我天旋地转,肠胃里翻江倒海,印象真是太深刻了。

  说到温酒,必然会让人想起《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我记不住也没考证,关老爷当时用的应该就是锡酒壶吧,不然怎么会有温酒?如今在乡间,锡酒壶应该已经算是绝迹了。那时在农村,走村串户的制壶老人,拉着平板车,一个炉子,一个风箱烧火,算是炼锡制壶的全部装备。我曾经站在炉子边看过,老人弄些锡块锡片,在炉子上化成锡水,降温后成片,做成壶座后和壶嘴焊接在一起,顶多一刻钟的工夫。随着时代的发展,瓶装酒代替了散酒,北方已经见不到喝温酒的了,制壶老人也不知去了何方?

  父亲在青年中年的时候喜欢用锡酒壶喝酒,现在年龄大了,只有在逢年过节高兴时才喝上几杯。在这初冬的雨夜,我又想起年少时,听微醺后父亲抑扬顿挫给我们讲述《三国演义》的情景,如今,他和母亲生活在乡下,我在城市里工作,陪他喝酒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温暖时常在心头萦绕。

  □魏兴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