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今世俗言语之讹,而举世君子小人皆同其缪者,惟“打”字尔。其本意为“考击”,故人相殴,以物相击,皆谓之打。至于造舟车者曰“打船”、“打车”,网鱼曰“打鱼”,汲水曰“打水”,役夫晌饭曰“打饭”,从者执伞曰“打伞”......。至于名儒硕士,语皆如此,触事皆谓之打,而编(遍)检字书,了无此事。欧阳老先生对当时乱用“打”字耿耿于怀。可是千年过去,我国我地用“打”,依然故我,且发扬光大。大如打江山、打天下,小如打醋、打酱油都一“打”了之。“打”不仅有破坏意(打倒),还有建设意(打造),用途方方面面。我地典型用法有:打粮食、打光棍、打鸡蛋圪瘩、打扮、打听、打墓等。共产党宣言结尾处说:“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如果这翻译者是武陟人,可能就直接译作“打墓人”了。我地用“打”最搞笑的莫若把猪交配曰“打圈儿”,有人说这档事时常丢句子成分,闹出笑话。一日打电话(又一打)邀张三打(又一打)牌,接听的是张三的媳妇,没好气地回答说:“张三今儿个给猪打圈,不去!”这话只可言传,不可会意,叫人忍俊不禁。就此打(又一打)住。
胹
是为我地的万能动词。用文字表达,多用“而”、“尔”,然“而”、“尔”都非动词,还有人用“弄”、“兑”来代替“胹”字,又失去原音。《左传·宣二年》“晋灵公不君,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什么意思?就是说晋灵公这个家伙不圣明,厨做那熊掌不熟,就把他杀掉了。这里的“胹”是煮,炮制的意思,和我地现在用胹的音和意全同。动词字构成的基本特征是有“手”、“月”(肉)偏旁,没有肌肉和器官的支持,如何动作? “胹”就符合这个特征。所以我用“胹”。晋是春秋五霸,晋启南阳,就是我们这片儿。“胹”,《康熙字典》和《辞源》均收有。
故事:一外地人到我地果园打工,头天晚上主家招待,上凉菜说:“胹!”倒酒说:“胹!”上热菜说:“胹!”上饭又说:“胹!”外地人好感动,表示一定好好干。第二天主人让外地人上茅粪,提着茅桶茅勺领他到茅房说:“胹吧!”吓得外地人屁滚尿流一溜烟儿跑了。他以为胹就是吃和喝,主家让他喝茅粪汤哩!
人出上联:亲上加亲,亲亲亲亲亲亲亲;
我即对曰:胹罢再胹,胹胹胹胹胹胹胹。
这幅联儿,后边七连字,无论如何点断,都能读出点儿味道来。最能代表武陟人精神风貌的字,就是一个带叹号的“胹!”。
圪
我地用圪字多,有感于此,我编了个“圪”字谣:圪当店住着王圪瘩,圪几圪眨睁开眼,圪摸圪摸起了床,圪馕了一碗面疙瘩,去到树圪垃里拉圪渣,圪渣堆里都有啥?树圪枝、布圪领、青皮圪档、圪档渣,还有那乱七八糟圪然叶。那圪瘩,圪掏圪挑装上车,圪扯圪拽往外拉,圪丁路上圪针多,圪针扎烂了疙瘩的脚,疙瘩圪就歇了歇,圪蹦圪跳回家躺,圪瘩疼得干圪弹,这事圪义又圪馕!纯属文字游戏,小女当成了绕口令玩。
有人说圪字用不到正地方,我不以为然,尝试“圪”解武陟精神。“厚德、包容、笃行、进取”曰武陟精神,言简意赅的解释我认为应为“五圪”:厚德不圪捣,包容不圪挑,笃行不圪尥,进取不圪夹,圪领领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前列。——无论多么深奥的思想,都可以用通俗的话语表达。此亦一尝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