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家乡雨后彩虹多,每指给人看时辄有大人止之,说是指虹得“恶指”,就是烂指头,特别痛。年事渐高而污染渐重,难得一见彩虹,幼时所记民俗渐忘。后读《诗经·鄘风》,发现此说真有依据。
《诗经·鄘风·蝃蝀》曰:“蝃蝀(音帝东)在东,莫之敢指”。蝃蝀即彩虹。学者高亨注说:先秦人认为,虹是天上一种蛇类动物,天上出虹是它们雌雄交配的现象,色明者为雄,色暗者为雌,紧紧相依,便是雄雌共眠。不敢指虹是因为先秦人认为人用手指虹,虹会使人烂指头。诗经是孔子编的,从孔子算起,不能以手指虹的习俗也应该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鄘地何处,大处说在黄河与安阳之间包括怀县在内的十八县,而怀县是河内郡的郡治(郡政府所在地)。《汉书·地理志》:“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鄘、卫是也”;小处说就是我们武陟。清顾炎武《日知录·邶鄘卫》条注说鄘在朝歌西,“惟西地河内亦有殷名,即怀之殷城”。武陟县志439:“殷城遗址在县东南12里南贾村”。《读史方舆纪要》载:“怀城,县(武陟县)西南十一里……秦师伐郑,次于怀,汉置怀县,为河内郡治”。
有意思的是,在河内郡府怀城(今土城)附近,有许多以虹为名的村镇,如大虹桥,南虹桥,西小虹,东小虹等。是何原因,考证出来,应该有点意思。
结论:诗经邶、鄘、卫地域不仅仅是桑间濮上,也包括覃怀。我辈纵不能诗意栖居在大地上,至少也是栖居在诗意的土地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