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病残化和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我们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少子老龄化,而且是独子老龄化,甚至是无后老龄化,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遭遇巨大困难,核心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21世纪的中国老人,能依靠谁来养老?
公办养老院存在的问题
我们经常听说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为什么?这是因为大家一般对公办的机构比较信任,公信力来自公共服务的品质和政府支持的保障。但在看似良性运营的背后,存在着公办养老院的长期建设与发展问题,甚至更深层面影响到整个社会福利政策和资源的公平与共享。
首先是公办养老院建设问题。一些地方大兴土木,构建超豪华养老院,而另一些地方连基本的养老设置都不能保证。养老院建设的资源有效配置不足,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其次,我国养老市场发育不健全,有如下倾向需要警惕。一是盲目上马。一些公办的老年公寓建设标准过高,布局不合理,不仅占用宝贵土地资源,也不适合多数老年人的需要。二是变相圈地。建养老设施是幌子,本意是商业开发。在发展机构养老事业过程中,要防止“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个倾向。一方面,完全的市场导向可能导致一切向钱看,损害老年人权益;另一方面,强大的政府掌控可能导致养老资源不能均匀分配,产生福利不公。政府往往不计成本,效率效益低下,形成福利依赖。
可能的应对之策
出路之一:可以从政府角色和政策定位起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道路。
建设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道路到底该怎样走?比较合理的定位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机构养老为支撑,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在快速的人口转变背景下,全球社会正在从核心家庭的老年照护转向专业机构的老年照护。在应对所有挑战的过程中,不同责任主体的护理机构不可或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出路之二:在机构养老建筑结构和功能的设计上,要努力实现安养、乐活、善终的养老目标。
养老地产不仅仅属于老年建筑学的范畴,也是老年伦理学的实践,追求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生境界。养老地产不仅追求可持续的经济红利,而且要实现可激赏的道德红利,从而涌现出很多有道德、有爱心、有责任的社会企业,成为老龄产业的精英和支柱。
出路之三:拓展民办养老机构的空间。
发达国家的养老机构以民办为主,由政府批准和统一监管。政府要做的是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公平健康的环境。我国需要公投公办、公投民营、公助民营等多种模式齐头并进。此外,机构养老的健康发展也需要行业监管和评估。
综上所述,公办养老机构应该以构筑城乡统筹、分层分类、互相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己任。以有品质的机构养老为据点,辐射城乡社区,助推居家养老。同时,公办与民办机构养老协调发展,扶持民办养老产业。机构养老具有公益属性,但并不意味着不能产业化,不能营利。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允许盈利更有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生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