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2年,是我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稳增长、促转型、保态势、重民生,深入推进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为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多角度展示经济转型在我市的具体实践,全方位反映经济转型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携手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激情和动力,本报自今日起刊发《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开局盘点》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孙国利 许伟涛 本报通讯员 景国红
(一)踏浪碧海豪情在,又见东风卷潮来。
2008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焦作赫然在列。
其实,在此之前,以矿起家、因煤而兴的焦作,就开始了具有标本意义的转型探索,并成功撇开了矿竭城衰的怪圈,夯实了转型提升的基础:云台山水让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太极功夫让中华文化名扬四海,“四大怀药”让中外人士有口皆碑,风神轮胎让焦作制造走向世界……
2011年9月,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站在新起点上的焦作,如何联系焦作客观实际,结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一国之方略,对接中原经济区建设,再谋提升之策?
萌发、酝酿、成型、升华……远看一眼、先行一步的市委、市政府,在全省18个地市中率先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战略构想,并于2012年1月获省政府批准。这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实施之后,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首次发文支持地级市的发展战略。
自那时起,焦作人踏上了转型示范的新征程,一路铿锵前行,尽情描绘着科学发展的美丽画卷。
(二)焦作的经济转型,原本是无奈之举,不转,没出路;不转,难发展。
焦作,以矿起家,以煤为业,因煤而兴,也曾因煤而困。“黑色印象”,曾经是焦作的主色调。
中原经济区建设主战略,“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新路子,为焦作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对机遇,全市上下群情振奋,戮力同心,一系列重大举措相继出台,启动了工业转型的强大引擎,引来一大批国内外龙头企业挺进怀川,带动传统工业华丽转身。
然而,焦作的工业,结构偏重,基础原材料和高耗能产业比重高,创新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有限。焦作的农业,高产不高效,还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焦作的旅游业,颇有名气,但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
(三)不转型,发展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难以为继。
对于焦作,加快经济转型,既是“三化”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持续延伸和提升,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和继承。
毕竟,传统资源枯竭了,并不代表无路可走。只要善于发现,新资源就在手边。您看,云台山不仅有美轮美奂的红石峡,还有绝无仅有的地质岩层宝库,通过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和旅游开发,过去藏于深闺的云台山,如今大名远扬,引得游客无数。今年年初以来,我市已接待游客1994.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1亿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16.7%、16.6%。
(四)回首来时路,方知事有常。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转型是焦作发展的主题,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市委书记路国贤说。
一个转字重千钧。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加快领导方式转变,带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引领焦作经济走好转型“三部曲”。所谓“三部曲”,一是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转;二是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三是由单项推进向以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转。
对于经济转型,市委副书记、市长孙立坤如是阐述:“发展是转型的硬道理,政策是转型的硬资源,民生是转型的硬任务,改革是转型的硬动力,项目建设是转型的硬抓手,服务是转型的硬环境,一流是转型的硬标准,作风是转型的硬保障。”
同心协力者强,上下共求者胜。如何在全市范围内,使之成为“共识”与“共鸣”,进而形成更深层次的“共振”,激发全市上下执着前行的激情?
2月7日,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集中学习贯彻研究落实意见;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对转型示范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2月14日,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动员大会隆重召开,旨在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心无旁骛,抓转型、促发展、做示范;
2月23日,《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实施方案》经市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自此,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行动。转型示范,在怀川大地上,几乎可以用妇孺皆知来形容,成为全市人民街谈巷议的热点词汇。
3月15日,市委、市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座谈会,邀请国家领导和著名专家,施妙计,支高着。与会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高屋建瓴地说:“焦作经济发展较快,区位优势明显,产业优势突出,具有转型发展的经验,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对于焦作来说,经济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使命,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探索,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新举措,更是赢得发展先机的新途径。”
转型不能零打碎敲、孤军奋战,必须举全市之力,实行总动员。而今,转型示范市,已成为350多万怀川人的共同目标:城市强必须工业强,工业强要靠产业兴,产业兴不能走老路,要大幅度、高强度地注入科技、开放和人力资本等现代元素,着力点要由地下向地上转变,发展模式要由资源主导向科技主导转变;转型不是应急之策,而是根本大计;转型等不起,慢不得,已然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经济转型,企业是主体。对此,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说:“转型示范,多氟多走了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道路。我们申报了100多项专利,这些专利形成多氟多自主的核心的知识产权,另外又把这些技术专利上升为国家标准。转型示范引领着多氟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行业标杆。”
(五)胸有丘壑握山水,临事而惧好谋成。
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关键在实、关键在效。转型示范,最终要靠一步一步的扎实推进。
2月13日,市委、市政府对《总体方案》中提出的11项主要目标和132项工作任务进行责任分解,将细化的38项指标责任到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
在此基础上,市政府印发了《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实施了“2012年十大专项行动计划”,出台了工业转型升级重点行业专项规划等21个专项规划和工作方案,并专门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50条意见措施,切实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转型示范,项目是支撑。焦作把项目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围绕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谋划项目3808个,总投资1.9万亿元,旨在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项目建设力度前所未有,截至前10个月,29个省考核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1.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6%,投资进度位居全省第三位;436个新建、续建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04.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0.7%,均提前一个季度完成投资计划,成为近年来我市重点建设项目数量最多、投资最大、进展最快、成效最好的一年。其中,全市瞩目的引黄入焦工程、兵器集团焦作装备产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温县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项目开工建设;瑞庆汽车发动机在焦作新区批量下线,郑焦城际铁路、南水北调工程、人民路延伸等项目进展顺利,焦作海关即将开关运行。
(六)上寻支持下对接,瓜熟蒂落满地花。
想做不犹豫,真做不空谈。为使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这一发展战略落地生根,路国贤多次带领市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赴京走访有关部委和央企,详细汇报焦作的经济转型工作,争取相关政策支持。
为争取更多的转型项目列入《中原经济区规划》,孙立坤亲自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赴国家有关部门汇报沟通,进行项目对接,并由专人盯紧盯牢。
市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各县市区纷纷借势而为,积极对接、谋划项目,我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战略和汽车工业特色零部件产业集群、生物产业基地、台湾农民创业园、郑州至焦作至太原快速铁路等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列入其中。
如此倾力支持,旨在更大空间、更广范围内,加大对焦作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焦作经济转型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意义。毕竟,焦作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主动转型、多途径转型和和谐转型为特点的焦作转型之路,对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主动行动决定结果。7月26日,国家发改委将我市确定为全国经济转型发展工作联系点;23个省直厅局、省金融机构与我市相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6个省直厅局出台支持政策或建立会商机制,一批重大转型升级项目正在推进。
焦作还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加强与郑州、晋城等周边地市和青岛等先进地市的战略合作,积极促成一批战略合作项目:云台山、陈家沟、嘉应观入选中国大黄河十大精品线路,与晋城市签订了旅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青岛市签订了口岸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与新乡市、济源市建立了区域环保合作机制,加强了与中国化工、中国兵器、中国兵装、中国铝业、神华集团等央企合作及海翼集团、奇瑞汽车等行业旗舰企业的战略合作。
运作有高下,效果大不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仅市发改委就争取到国家和省政策性资金15.5亿元,比上年全年多争取6亿元,再创历年新高。同时,我市今年又争取到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补助资金3.5亿元。
(七)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回看转身处,春意早初染。
转型示范,增添无限活力与动力。1~9月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96.7亿元,同比增长10.1%,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工业生产和投资需求回升快于全省,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环比回升0.4、0.2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食品工业已成为引领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前三季度,全市四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5%;全市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低于全市平均增速6个百分点。
经济转型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优化,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主要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转变。归根结底,离不开项目建设这一载体。
焦作不断加快焦作新区、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十大特色产业园区和县域首批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完善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吸引企业向园区入驻、项目向园区集中,充分发挥了园区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本着创优环境的目的,铁路网、公路网、能源网、水利网、生态网、信息网等6网建设扎实推进。
截至目前,焦作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6.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8.9%。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4%,居全省第三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4.3亿元,增长49.9%,高于全市平均增速27.9个百分点;1~8月份平均投资额42.74亿元,连续2个季度位居全省首位。
转型示范,科技创新是驱动引擎。我市承担的卓立烫印热升华成像技术和配套打印设备的研究及应用等3项省重大科技专项实施顺利。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市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新增数量居全省第二,总数增至33家。同时,11家企业技术中心被省有关部门联合认定为第十六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占今年全省认定总数的10.8%。至此,我市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总数位居全省第三。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今年年初以来,全市企业完成资本市场融资99.3亿元,同比增长19.2%。签订银企合作项目717个,签约总额245.12亿元,获得省级银行对我市3~5年中长期授信800亿元。焦作市商业银行与港中旅实现战略合作,携手共赢。
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焦作积极建设组团式城市,强力实施“14820”城市转型工程,努力打造1个核心城市、构建4个城市组团、建设8个功能区和20个中心镇,确定博爱县、修武县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沁阳市、孟州市、武陟县和温县为组团城市的“核心城市—城市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城乡架构和放射状网络化组团发展战略。目前,《焦作市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和《焦作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已编制完成。
焦作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全市投入资金41.5亿元,开工建设社区67个,建设住宅楼473栋、住房18424套,建筑面积264.42万平方米,已腾出土地3927.7亩。
为切实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民生工程,我市对城区76条背街小巷进行集中整治,通过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实施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作为全国著名粮食高产区的焦作,如何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之路?
今年年初以来,焦作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集约化发展,着力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广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全年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创造了多项粮食高产全国纪录,全市小麦种子销售范围辐射8省106县。怀药、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特色经济作物以四分之一强的面积获取了大于60%的效益,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00余家,9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99.6亿元、利税43.9亿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28家,总数达3016家。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农机总量达64万台,亩均动力达1.43千瓦,亩均动力居全省第一;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8%,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
经济转型,落脚点在于成果共享、改善民生。焦作深入推进公共财政改革,财政支出更多地向民生倾斜,四权分离,并有效制衡。在全省率先把改革推向所属六县市:全民医保、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药品零差率销售、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医疗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0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整体推进,累计零差率销售药品2.7亿元,让利群众5220万元,“先住院、后结算”服务模式惠及1.7万名群众。
截至目前,全市民生支出72.8亿元,同比增长17.2%;十项重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16503套保障性住房全部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开工24个、竣工8个;城镇新增就业5.7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7万人。8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领到敬老补贴,补贴标准居全省首位。
(八)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清。
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其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对焦作来讲,强力推进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就是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11月21日,市委召开全委(扩大)会议,传达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委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并指出,要自信自觉,一以贯之推进中原崛起;要清醒坚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持续提升,探索走好“三化”协调路子。
我市实施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恰逢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我们要把握住十八大精神实质,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积极对接,抓好落实,以转型促发展,以转型增实力,着力打造美丽焦作。
(九)行百里者半九十。转型示范,让我们看到了焦作的光明未来;转型示范,让我们看到了焦作的无限希望。焦作的经济转型,在进行,在持续,在提升。焦作的经济转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市人民坚韧不拔、坚持不懈、不断创新、扎扎实实地做下去。长此以往,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目标一定能在怀川大地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