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法就是把药物应用于体表,使药物从皮肤表面向里渗透或循经络传导而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的疗法。
由于小儿服药困难,古代儿科医家就试图寻找另外的给药途径。小儿肌肤薄嫩,药物通过皮肤易于吸收,因此可以通过皮肤等外用给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涂敷法:把新鲜的中药捣烂或将药物研末加水及醋调匀后涂于肌表。涂敷部位:囟门、胸部、手足心或肿胀部位,如青黛粉调蛋清外敷治疗腮腺炎。
2.熏洗法:用药液蒸洗或熏洗患儿的肌表,如麻疹不透,用芫荽、浮萍西河柳煎汤熏洗,以助透疹。
3.揩拭法:用药液揩拭局部,如炉甘石液外揩肌表以止痒。
4.贴敷法:用膏药或用药粉加姜汁调匀做成饼状贴于局部的一种方法,如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小儿哮喘等;脐部贴敷治疗小儿腹泻、厌食、营养不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遗尿、儿童夜啼等。
5.蒸汽雾化吸入法:用雾化吸入器将药物从口鼻吸入,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喉炎,咽炎,哮喘,肺炎等。
6.拔罐疗法:以罐为工具,利用火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炎、反复咳嗽、促进肺部罗音吸收。
7.推拿捏脊疗法:根据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卫气营血,经络学说作为理论依据,通过按揉相应穴位,捏拿小儿脊背,治疗小儿腹泻,厌食积滞,营养不良,便秘等。
8.药袋方法:选用山奈、苍术、白术、砂仁等芳香药物,根据病情,选药配合成方,研成药粉,制成香袋、香枕、肚兜等,经常佩戴使用,具有辟秽解毒、增进食欲、改善环境、防病治病的作用。
王宏霞 刘爱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