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凯明
一年365天,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他都奔走在长长的邮路上,为人们送去温馨、快乐和感动;参加工作两年多来,他从未丢失过一封信件、损坏过一个包裹,4万多公里行程相当于地球赤道的长度。他就是22岁的市邮政局高新收投支局投递员毋作炎。
11月24日,带着对“绿衣使者”的敬意,记者来到高新收投支局,跟随毋作炎,感受投递员辛苦的一天。
8时,毋作炎紧张有序地将200多种报纸杂志和十几个包裹分类。近两个小时后,他骑着电动自行车,载着三大包信件报刊和包裹出发了。“每天早上无论刮风下雨,我们都要先数报、分报、排线,数清当天要送的所有邮件。按照邮件的轻重缓急,把要走的线路在心里设计好,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他平淡地说。
记者骑着电动自行车和毋作炎一起走,虽说已是10时多,但寒气还是有些逼人,他却连手套也没戴。他告诉记者,之所以不戴手套,是因为怕分发报纸信件不方便。
随后的三个小时里,记者跟随毋作炎在他所派送的区域内走街串巷,骑车、停车、上楼、下楼、送达、签收、登记、了解新邮箱使用情况等。其中一个包裹收件人没有在家,他便打电话通知,在门口等了将近20分钟,收件人才急急忙忙赶回来。
一上午下来,三大包信件、包裹顺利投递完,已经13时30分。和毋作炎就近找了一个小饭馆,要了碗面条,一边吃一边聊。他告诉记者,平时午饭都是从家里带些干粮,或者随便在路边找个小饭店对付一下。
20分钟后,记者跟随毋作炎回到高新收投支局,将信件、包裹分类,踏上了又一个“征程”。记者感慨道:“这么冷的天能受得了吗?”他告诉记者,前年下大雪的时候,由于道路结冰,他一路上几乎都是推车前行。
完成一天的投递任务,回到单位已将近20时。这看似枯燥的工作,折射的却是一个人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奉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