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智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平安农机”示范市为载体,积极探索农机监理发展之路,推动了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效、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截至目前,我市修武县、沁阳市、温县先后获得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称号,全省15个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市中我市占3个,为全省各地市最多。
我市农机化基础较好,农机拥有量大,截至目前,农机总动力达到385.15万千瓦,农机总值高达26.79亿元,亩均动力达到了1.5千瓦,领先全国水平。
以创建“群众满意的基层站所”为切入点,提高了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农用车移交给公安部门管理后,监管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监管数量骤然下降,加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驾驶员的牌证管理全部下放到县级机构,市一级监理部门由原来的直接办证、收费、罚款转变到责任、监管和服务上来。为建设一支过硬的队伍,我市先后开展了“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和“创建群众满意的基层站所”以及全市人机档案大检查、农机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监理岗位技能练兵等活动,提高了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以各项惠农政策为机遇,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三率”实现了突破。提高农机注册登记率、年度检验率以及驾驶员持证率是农机监理的难点,也是“平安农机”创建的关键。2008年三夏前夕,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对小麦联合收割机实行了优惠供油政策,机手凭农机部门发放的“供油卡”可在中石化加油站加注一定数量的低价柴油。基于我市联合收割机数量多,入户挂牌率、年度检验率始终难以提高的实际情况,我市牢牢抓住对联合收割机优惠供油这一优惠政策,提出凡是不入户挂牌、不参加年度检验的收割机,不发放供油卡,以此提高联合收割机入户挂牌率、年度检验率和驾驶员持证率。此后,市县两级监理部门积极与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农户家中提供入户、办证、发卡“一条龙”服务,在短短十几天时间,共注册登记联合收割机2118台,检验联合收割机3925台,将小麦联合收割机百分之百纳入到农机监理部门的监管范围内。
以开展争创“安全监理示范站所”和“争创十佳监理员”活动为突破口,加强了农机监理“三项建设”。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争创农机安全监理示范站(所)”和“争创十佳监理员”活动。通过这两项活动的开展,我市县、乡、村三级政府把农机安全生产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农机安全责任体系日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
以“七个结合”为重点,不断提高挂牌率、年检率和驾驶员持证率。随着国家、省、市农机安全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特别是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各级政府对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农机监理工作的特殊性,在贯彻执行这些法规、政策时仍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农民机手图省事、怕花钱,个别农机手的法制观念淡漠,认为在自家地里干活没有必要挂牌办证,再加上监理部门的监管手段脆弱,导致农机“三率”逐年下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市一方面深入农机合作组织和机手农户家中,对其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各县市区农机监理部门做好“七个结合”:把提高“三率”与农机合作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结合起来、与“平安农机”创建结合起来、与公安交警联合执法结合起来、与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结合起来、与跨区机收结合起来、与“阳光培训”工程结合起来。“七个结合”使我市“三率”下滑的局面得到了有效遏制,注册登记率、年度检验率以及驾驶员持证率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以农机合作组织为平台,扎实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创建。我市在开展创建国家“平安农机”示范市活动中,对“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进行了周密安排,制定了创建标准,落实了工作责任,明确了创建目标。在创建过程中,我市通过“制订方案明确任务、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依照标准督促指导、总结经验稳步推进”等措施,推动各县市区的“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先后有3个县市获得“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市”称号,博爱县被评为“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