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怀川人物/中国·世界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用真情诠释“三农”情怀
美国称朝鲜再次发射卫星
将危及地区和平
中方对朝鲜宣布将发射卫星表示关切
法国一男子射杀邻居
中老缅泰启动
第七次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
七台河市福瑞祥煤矿发生透水事故
“头号杀手”背后的三大推手
北约驻阿富汗军事基地遇袭
延伸阅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真情诠释“三农”情怀
—— 记修武县农业局局长杨法谊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杨仕智

  他,身患双侧严重股骨头坏死,一年三分之二时间,忍着难以承受的病痛折磨,一瘸一拐地穿梭在大田里,带领乡亲们开展粮食高产创建。他亲自指导建立了8个小麦、玉米万亩示范片,32个千亩丰产示范方,48块百亩高产攻关田和64个小面积超高产攻关点,培植高产示范户1000多个,全县粮食实现“九连增”,小麦单产创5项“全国第一”,修武因此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受到国家农业部表彰。

  他,与粮食高产示范户建立了400多条“连心线,”谁家的地该浇水了、该施肥了、该打药了,他都了如指掌。一条条“连心线”,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农民群众的心坎上,用真情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

  他,对“三农”倾情付出,赢得了专家学者和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对他主持的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在修武高产示范田里参观时赞叹:“我从未见过这么好的小麦”。全国小麦育种专家茹振刚在修武看到自己培育的小麦新品种长势喜人,连续用“震惊”“吃惊”和“不可想象”来评价。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天才说:“像他这样扑下身子、脚踏实地抓粮食生产的农业干部不多见,他为基层农业干部树立了样板。”

  他,就是修武县农业局局长杨法谊。

  “中国13亿人吃饭,不抓粮食咋中!我是一名农业干部,最大的心愿,就是带领乡亲们多打粮、多增产、多增收。”

  把农田当作工作间,把粮食丰产丰收作为每天的追求。这是杨法谊的座右铭。

  2007年3月,杨法谊到县农业局工作后,他针对修武县面积小、人口少、粮食生产长期低水平徘徊、农业没有特色的现实,暗下决心,一定要创出修武农业品牌,让修武农业叫响河南,走向全国,成为全省、全国粮食生产的样板。他从本地实际出发,提出了“由传统农业小县打造粮食高产强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思路。他决心从培育高产典型入手,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这年种麦时,该县粮食高产创建工程正式启动。

  在实施粮食高产创建中,杨法谊亲自组织制订粮食高产攻关方案。从播种到收获,他带领科技人员深入高产示范田长期蹲点,实地指导农民按照“六统一”模式,严格落实各项高产集成配套技术措施。在参与实地指导高产创建的实践中,他总结出小麦高产“八句话技术要领”,这些措施,为刷新小麦高产纪录、实现粮食高产创建目标提供了保障。

  杨法谊全身心投入到农业工作中,甚至到了痴迷程度。在示范田小麦、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他天天穿梭在小麦、玉米田里,有时一天要来回转两三趟,指导帮助农民搞好田间管理。劳累一天,晚上回到家也不放心,这片地苗情发黄是啥原因?那块地如何落实高产配套技术措施?他经常深更半夜打电话叫醒县农技站站长李胜利、县种子站站长常金河等有关人员,探讨完善高产集成技术措施等问题,以便次日天亮后及时安排落实。

  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节,每遇气候恶劣的灾害天气,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高产示范田的农作物。他总是在风灾暴雨过程中,第一时间出现在田间地头,查看灾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去年7月19日,全县普降中到大雨,杨法谊心里一直惦念着“示范田玉米倒伏了没有?”“周庄那块示范田被淹了没有?”他带上司机在全县高产地块转了个遍。他看到周庄乡李村示范户张小新的玉米地里积了水,就从车上拿出备用的小铁锹,冒着瓢泼大雨到田里排水,直到水排除才离开。那天晚上回到家,他彻夜难眠,天还没有亮,为了不打扰整天陪他奔波的司机,一个人骑自行车直奔乡下,对全县示范田察看了一遍。随后,他不顾劳累,又带领技术人员深入受灾农田,指导帮助农民及时疏渠排水,确保了玉米正常生长。

  长期的辛苦奔波和过度劳累,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股骨头坏死病,尽管不能正常行走,但他仍然坚持工作。在他病情最严重的时候,人在床上输液治疗,心却惦记着高产田,往往是一拔下输液针,就直奔田间。有几次遇到生产上的紧急情况,他都趁医生不注意,拔下输液针就往农田里跑,去解决出现的问题,劳累一天后,回家自己做康复按摩。在他眼里,粮食创高产,比他的命都重要!为此,家里人没少掉眼泪。

  杨法谊经常深入农田,指导高产创建工作,由于腿疼,不能长时间站立和走路。为了工作,他常常是随车带着小板凳,坐在地头,和农民交谈,指导农民落实各项技术措施。今年6月的一天,他患病发高烧,仍带领几名技术人员到周庄乡孟村高产示范田坐镇指挥移栽玉米。看着局长忍着病痛坚持工作的难受样子,在场的农民和技术员一再劝他回去休息治疗,他却不肯离开,许多人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他搞粮食高产创建,比示范户都上心。”给杨法谊开车的司机说。今年在玉米关键生长环节,他不顾腿疼每天都奔波于玉米高产示范田,手把手指导农民施肥、浇水、施药、防治病虫害……一遍遍做示范。为确保每块示范田都达标,对劳力少的示范农户,杨法谊还经常带领农技人员钻进玉米地从事田间管理劳动,常常弄得满身泥土,累得汗流浃背。今年7月7日,他从天气预报上得知要下雨,早上5时就让司机拉上几袋化肥,带上技术人员下乡了。在郇封镇王里长屯村孙金仁的20亩地里施完肥料后,已是晌午,天下起了大雨,他又带领大家赶到孟村,帮另一家科技示范户的玉米地施肥,回到县城时天都黑了。有人问他哪来的这股子劲抓粮食生产,他说:“中国13亿人吃饭,不抓粮食咋中!我是一名农业干部,最大的心愿,就是带领乡亲们多打粮,多增产,多增收。”

  “农业干部就要泡在基层、扎在村里、长在田间,和农民打成一片,为他们排忧解难。”

  杨法谊作为一名基层农业干部,他始终心系农业、情系农民,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全心全意地为农业、为农民服务。他说:“农业干部就要泡在基层、扎在村里、长在田间,和农民打成一片,为他们排忧解难。”

  深入田间为农民服务已成为杨法谊工作的惯例。他下乡乘坐的工作车后备箱里,存放的全是最新的农药、微肥等小麦、玉米田间管理所需的物资,在乡村指导高产示范户落实田间管理措施时,随时无偿送给农民,以保证及时进行管理。今年4月初,杨法谊带着技术人员在郇封镇王里长屯村高产创建示范田查看小麦生长情况时,发现该村科技示范户冯春明的麦苗呈现条带发黄,经综合分析为追肥不均匀所致。为了尽快补救,促苗好转,他当即到农资店拉回两包速效复合肥料,送到冯春明家中,并手把手指导追肥技术。今年冯春明家的小麦亩产600公斤。

  今年10月10日,他看到郇封镇万箱铺村的苗情因口墒不足出现发黄情况后,就拉上村委会主任王守国跑到新乡买来微喷设备,回村后亲自教乡亲们安装使用,并领着大伙儿大干6天,把3000亩麦田全浇了一遍,确保了壮苗越冬。

  在今年麦播期间,从9月下旬到10月中旬,杨法谊连续二十多天下乡巡回在农田,抓施底肥、抓深耕、抓塌墒、抓机播,指导农民落实麦播技术措施,保证了全县小麦适时高质量播种。国庆、中秋8天长假,杨法谊没休息一天,为不耽误工作,两个司机轮流陪他下乡。

  在杨法谊的手机中,储存着全县400多个农户的电话号码,这是他和农民“零距离”沟通并进行农业生产指导的快速通道,群众生产中遇到难题,一个电话,他就服务到田间。

  今年6月2日,他得知郇封镇王里长屯村科技示范户李全道的玉米苗缺苗断垄的情况后,为赶在雨前移栽,他带上8名技术人员赶到地里,按照密度标准,对缺苗断垄全部移栽补齐,保证一播全苗。今年,老李的示范田每亩打粮750公斤。

  “这满满的两个本子上,记录的全是俺给他当司机2年来下田间地头工作的感人事儿。”记者接过杨法谊的司机尚国庆递过来的一个本子,打开一看,全是关于杨法谊下乡的事儿:“2010年4月17日,晴天。上午,杨局长查看了15个地块的小麦苗情;下午,根据各地块苗情,送去了禾果利、喷施宝等,还有杀虫剂、营养肥和防干热风的微肥……”

  为练就一身为农民、为粮食生产服务的本领,工作之余,他就上网研究探讨农业发展、粮食创高产方面的问题,当看到有稀奇的农作物品种或先进种植技术时,他都要亲临其地察看究竟,适宜本县种植的就引进来。几年来,他亲自到河北、下山东、跑西安,引进百农矮抗58、浚单22、水果玉米、日本黄金薯、晚秋黄梨等一批特色农作物新品种。他大胆创新,示范推广了粮食超高产攻关综合配套新技术,其中的扩行距、缩株距玉米高密度种植技术,每亩高达7000余株,单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他率先引进的矮抗58高产、抗倒伏优质小麦新品种,成了周边县市的当家品种。他引进的天蜜脆梨、晚秋黄梨、紫菜花等特色果蔬新品种,品质优、产量高、效益好,深受种植户喜爱,提高了经济效益。他引进示范的“生命素”“霍尚澳优”等高科技叶面肥产品,使玉米亩增产达25%。

  杨法谊下乡只为农民办事,从不给老乡们添麻烦,这些年没在老乡家吃过一顿饭。

  “上级补贴给农业、农民的钱,一分一毛都不能改变用途,要全部用在农民身上、粮食生产上和农业发展上。”

  近些年,国家、省市都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种粮补贴、种子补贴、粮食高产开发补贴等。对于这些钱,杨法谊都不折不扣“一传到位”,全部用到了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上。

  修武县农业局办公楼是上世纪70年代盖的,如今已成了危房,不少房屋墙皮脱落、透风,粉刷一遍,不到一年,就变成了原样。有些干部建议:“上边拨给县里的农业发展经费也不少,每年挤一点,把办公楼整修一下。他说:“上级补贴给农业、农民的钱,一分一毛都不能改变用途,要全部用在农民身上、粮食生产上和农业发展上。”

  农业局有几十号人,每年人头经费只有三四万元,加上其他各种经费,也就几十万元。为了把有限的钱花在农业发展上,他精打细算,掰着手指头花钱。

  杨法谊的办公室十分简陋,不足20平方米,一张写字台,一台电脑,一把坐椅,一套简易沙发,除电脑外,几样加在一起不过千元。他乘坐的办公用车,也是一辆适宜在农村道路行驶的普桑轿车。下乡过饭时了,他就在路边简单吃一点,两碟小菜一碗烩面。今年夏天,局办公室人员建议给他配一台饮水机,杨法谊笑了笑说:“喝白开水健康,配那个弄啥,还是把钱用到正地方好。”

  他舍不得改善办公条件,可舍得为示范户搞粮食高产开发花钱。今年夏天,他购置发电机、微灌等设备,及时送到示范户手中,为示范田玉米灌水提供方便。今年10月2日,他得知3日有大雨的消息后,早上6时许,就带上5个人,跑了6个村,先后给8家示范户送去2000公斤化肥,还帮他们施进了地里。下午,他又拉上4袋化肥,到其他示范户田里施肥,一直忙到天黑才回县城。

  杨法谊为粮食高产创建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高产创建带来粮食大面积增产,全县粮食总产由2003年的13.98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27.81万吨,增产98.9%。单产由332.6公斤增加到533.9公斤。其中,夏粮单产由363.8公斤增加到535.1公斤,年增长19.03公斤;秋粮中的玉米单产由316.6公斤增加到596公斤,年增长31.04公斤。高产创建为全国粮食生产提供了样板,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