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规划》日前正式获批发布,中原经济区成为国内区域地域面积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经济区,在经济总量上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区,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专家表示,这是继国家出台指导意见后,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规划中有诸多亮点和新意,使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发展布局更加清晰,政策支持更加有力,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探索“两不三新”之路
将探索“两不三新”路子写入指导思想,这是规划中一个重大亮点,即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专家陈耀表示,这抓住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
中原经济区在交通、粮食、产业基础、市场和文化等方面有着诸多优势,2011年末区内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占全国的7%和9.8%;粮食产量超过1亿吨,占全国的18%以上;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市场潜力巨大,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也是全国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但同时,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共性矛盾和挑战,集中表现在: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
要破解诸多难题,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探索“两不三新”路子,这一点也明确体现在了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中。规划中提出,中原经济区要在提升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主要经济增长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要从2011年的26317元增加到2020年的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从9%上升到10.5%。
而同时,现有耕地保有量1423万公顷到2020年必须保持不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从2011年的9326万吨增加到1.08亿吨,森林覆盖率要从22%上升到2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3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要从145吨下降到110吨。同时,服务业增加值显著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中原经济区版”的收入倍增计划目标
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发展目标相呼应,《中原经济区规划》也就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资源环境、结构调整等方面明确了发展目标,尤其令人关注的是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版”的收入倍增计划等民生目标。
2011年,中原经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7813元和6629元。按规划指标,到2020年,这两个数字要分别达到38000元和16000元。这意味着到2020年,中原经济区内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要实现1倍以上的增长。
据河南省发改委测算,要实现这个目标,到2020年城镇居民收入需要保持年均9%的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需要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长,两个增速均超过国家实现倍增计划所需要的年均7%。河南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这是因为我们不但要达到倍增,而且要努力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国家发改委的相关专家表示:规划中确定的目标比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目标要高一些,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区域内的指标只达到平均线是不够的,中原经济区要走在前面,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打造核心发展区域
作为国内规划范围最大的经济区,中原经济区范围涵盖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五省的30个市和3个县(区)。在如此广阔的区域内,如何有效推进区域联动发展、打造核心发展区域同样令人关注。
陈耀认为,规划提出要“完善中原经济区联动发展机制,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繁荣”,这对于调动五省各方的积极性,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广大范围优化配置,推进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
规划提出,推动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9市融合发展,形成高效率、高品质的组合型城市地区,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区域,引领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同时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发展轴和南北两翼经济带。
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认为,“米字型”发展轴和南北两翼经济带对于中原经济区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不仅使郑州的核心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也把河南省周边大部分地级市纳入其中,对提升五省30市经济融合度、促进地区合作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据新华社郑州12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