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今日沁阳/副 刊 上一版3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新书讯
图片新闻
书画苑
习练《书谱》的一点体会
有阳光的时候
太行崖菊
诗五首
都是为了爱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12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专访何伟华博士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记者 王长东 李海莉

  编者按:11月26日,沁阳一中分校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顾问何伟华博士莅临沁阳,考察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沁阳教学站的建设工作。百忙之余,何伟华接受了本报的独家采访。

  

  对于何伟华来说,商人并不是他乐于被称呼的身份。无论在香港还是内地,他都以慈善义工的名义,默默坚守着自己的教育慈善事业。

  低调

  关于何伟华的介绍,散见于他所任职的各类企业、慈善社团和教育机构的官方网站,却极少出现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我这人实在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何伟华谦虚地笑道。

  然而,对于他所钟爱的慈善事业,何伟华却一做就是十几年,且乐此不疲。无论对于香港慈恩基金会,还是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何伟华都是最坚定的支持者。有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清华大学教育扶贫项目经在27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0多个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累计培训上百万人次,每年无偿提供的各类远程及面授培训课程已逾10000个学时,内容涉及干部培训、中小学师生培训、农民培训等等。而何伟华的脚步,也随之遍及每一个省,每一个县,乃至每一个教学站。所到地方,他都与当地的老师、学生同吃同住,倾心交流。

  此次到达沁阳教学站,天色已黑。何伟华仍要坚持给学生们上课。“孩子们的心需要解放,他们需要更长远的理想。”何伟华表示。

  笃行

  “真做”,是沁阳一中分校校长王治琴对何伟华的评价。十几年来,仅在贵州一省,何伟华和香港慈恩基金会以及清华大学就帮扶建设了1400多所教学站。

  “做人要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其实帮扶行动本身就能影响他们,就为他们树立了榜样。只要将来他们有能力,就会对社会做贡献。”

  除了物质方面的捐助,何伟华更加注重与学生精神上的沟通。“对帮扶的孩子我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希望他们有个开心快乐的童年,大学毕业后能够融入社会。”他直言,盖一所学校很容易,但要把一个人栽培成才是非常难的,要走的路会很长。“我现在经常和学生进行 E-Mail交流,一直到晚上两点钟。我不是让他们有多高的学历,不是非要考上名牌大学才能精彩,行行出状元的。这几年我自己都学会了坚持,你要是放弃了那些孩子怎么办呢?虽然我原可以用这些时间去赚钱的。我的希望是,有一天我帮扶过的学生也能去帮扶他身边的朋友,凡事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

  “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大家都来参与这项伟业,这个事情就会越做越好。”何伟华说,他希望看见贫困地区的孩子有机会受教育,只要有教育,他们就会努力;只要有教育,他们就有将来。

  家的信仰

  “我们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生活在五千年文明的大家庭里面。”这句话或许可以解释何伟华多年来的笃定与坚持。

  无论是在企业还是慈善机构,何伟华从不掩饰他对家文化的推崇。这种信仰也延续到他所帮扶的基层教学站点。“我让他们多读点书,他们将来就会把家园建设得更好一点。只要让他们有书读,他们就会知道以后该怎么做。要给他们一个动力的源泉,这样他们就知道怎么走这条路。”何伟华说,“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

  此次与何伟华同行的还有在读大学生王佳乐。她目前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家在甘肃平凉的她,由于家庭原因,几乎没有上大学的机会。“是何叔叔给了我这个机遇。”随着毕业临近,她也早早规划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做一名教师,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感染鼓励每一个学生。”王佳乐说。

  人物档案:

  何伟华博士,香港建筑业承建商联会会长,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项目顾问。2004年以来,何伟华跟随香港慈恩基金会以及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扶贫办的工作人员行走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足迹遍布中国贫困县的村村镇镇。

  何伟华博士与一中分校师生互动

  何伟华博士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